40岁的黄峥卸任拼多多董事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15年黄峥创立拼多多,仅用3年时间做到纳斯达克上市,再用3年时间赶超淘宝,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只从用户规模衡量的话,“拼时代”已赶超“淘时代”,这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而书写这则创业神话的黄峥此时刚年过不惑,是他最好的年纪。
当很多人还在期待他接下来如何带领拼多多和电商豪强们抗衡时,黄峥却拂袖而去,公开宣布卸任,说要去当什么“科学家的助理”,外界一片愕然。
其实,几年前黄峥就曾希望像富兰克林那样,在40岁以后就不参与商业了,在未来能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觉得那样“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如今,有人说他急流勇退,有人说他金蝉脱壳,而在我看来,黄峥还是被低估了。
01
对普通人来说,创业就是为了搞钱。
黄峥当然也要搞钱,但搞钱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拼多多的员工也知道,黄峥不想当首富。
过去一两年时间里,黄峥先是让出CEO,再通过分股权让出首富位置,如今又让出董事长,连拼多多的控制权也让了。
一步步挑战投资者和媒体外界的认知上限,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2018年拼多多登陆纳斯达克,这对创业者来说是最为荣耀的时刻,可黄峥没有出现在美国敲钟现场。
他觉得上市没什么大不了的,拼多多就是多了一个股票代码,不会因为上市而产生本质上的改变。
上市后,拼多多市值300亿美元,如今逼近1800亿美元,黄峥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但他本人似乎波澜不惊:“我头上顶了一个市值,难道这个人就变了吗?其实什么也没有变。”
去年有段时间,黄峥的个人财富一度超过马云,逼近马化腾。
眼看要成为首富了,黄峥焦虑不已,马上宣布卸任CEO,同时主动将股份从43.3%降低至29.4%,捐出的部分大概值1095亿。
这笔钱里,有的分给团队,完善合伙人制度;有的划给天使投资人,有的拿来成立慈善基金。
一顿操作,个人财富排名总算是降下来了。
还有一个细节是,拼多多上市时,有权行使提价20%的权利,但黄峥坚持定价在19美元。
黄峥说:“有钱大家赚,现在要把每一份利都吃光,也不太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如今,黄峥彻底将拼多多交给了老战友陈磊。钱不要,权也不要,抽离出以效率和规模为主导的商业竞争,最大可能地关心粮食和蔬菜。
02
“关心粮食和蔬菜”,这听上去有点圈钱跑路的意思,但黄峥还真不是。
黄峥宣布卸任后,股价应声下跌,这很正常,却被一些人骂“拿股东当猴耍”,“上市圈钱,玩不下去了就套现走人”。
这也是无稽之谈,为了最大程度打消资本市场的顾虑,黄峥“承诺个人名下的股票在未来3年内继续锁定,不出售”。
也就是说,房子还在,大家别担心。
“亿万富翁在今天是一个负面词汇”,这一点马斯克很早就意识到了,为此他连房子也不买,心甘情愿做一名租客。
他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才会保留。”
现在,黄峥似乎也在践行马斯克的价值观,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在辞任董事长的同时,黄峥也宣布与母校浙江大学共同设立多个创新实验室研究,在未来3~5年内捐助1亿美元。
这是近年来,国内企业家资助的最大一笔科研经费。
而这笔钱要开展的项目也有些玄乎,比如什么“基于时序关联图数据的图推理机”,还有什么“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等等。
说简单点,就是城市交通拥堵、治愈抑郁症/癌症,以及人造鱼肉等生命科学前沿项目。
这些项目,几乎与商业竞争无关,与财富无关,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很难想象,一个40岁的电商领域的创业者,会对农业科技、蛋白质和生命科学充满好奇,并很早认识到了金钱的本质:“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尤其是将他和拼多多创始人联系起来的时候。
但如果从黄峥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经历来看,这一切又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03
黄峥从小就是学霸,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出身普通工薪家庭,念完小说因为奥数获奖而上了杭州最好的中学,后来又保送浙江大学的尖子班。
在美国念完硕士后,黄峥进入谷歌工作,不久后谷歌上市,他手里的股权让他提前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在谷歌同事的身上,黄峥也看到一夜暴富带来的副作用。
突然之间有了很多钱,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开始寻找新的乐趣和事业,但那些东西他们不擅长也未必喜欢。
这多少影响了黄峥的金钱观。在上市公司的老板里,他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他不买车,不买房,不招助理,偶尔坐地铁去公司上班还背个双肩包,看起来和普通的程序员没什么两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程序员的形象低调到模糊不清。
拼多多上市之后,黄峥就几乎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不再参与公开论坛演讲,不像其他互联网大佬那样喜欢在公众面前展现个人魅力,就连记录他个人思考的公众号也注销了。
早期他开了一个公众号,简介是这么写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也作为我自己的记录。希望几十年后,能像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样,依然可读。”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黄峥称赞巴菲特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资本家,同时也是一位可爱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钱不是目的。
一方面,巴菲特把资本游戏玩到极致,另一方面有智慧地把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尔盖茨基金会,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黄峥和股神巴菲特
2006年,段永平花62万美元获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他带上弟子黄峥。
有人好奇这顿饭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巴菲特告诉了他什么财富的秘诀?
黄峥却说,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连他妈妈都能听懂,“这顿饭最大的意义是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04
这个“简单和常识的力量”,我们姑且理解为“本分”。
黄峥多次强调,拼多多的基础价值观是本分。他用人不强调出身和学历,把踏实肯干放在第一位,创业第一天起就把“本分”挂在嘴边,并将它解释为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有人嘲讽:不愧是老实人黄峥,把卖假货说成本分,把卖便宜货说成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很多人眼里,黄峥不过是踩准了消费降级的风口,迎合了人性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拼多多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为什么王兴说,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贝佐斯?
2021年,王兴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今天,绝大多数人依然低估了贝佐斯。”在中国大家对Amazon的了解并不深,通常把它当成国际化企业进入中国的失败案例来研究。实际上,在国内零售行业向移动、AI、内容生态转型的 ...
王兴,为什么王兴说,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贝佐斯?
但不能忽视的是,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的拼多多,3年上市,两年市值翻五倍,只是“消费降级”吗?拼多多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甚至痴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拼多多能成功,在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带来的下沉人群”。
黄峥并不认同“消费降级”的说法,在他看来,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关系。
这种消费心理的多面性,黄峥最初是从他妈妈身上得到启发的,她已经算是一个有钱的妈妈,但她出去买菜、买纸巾,还是会在乎一两块钱的差异,但她同时也买高配的iPhone。
这是黄峥创立拼多多的出发点:不论有钱还是没钱,实惠是一个普适性需求。
最初,黄峥注意到一个数据:手机的电池消耗量有50%是花在微信上的。
他嗅到商机,推出拼团的形式,挖掘社交场景的私域流量。所以当微信上从不联系你的人,突然请你帮砍一刀时,你就知道这个模式有多可怕了。
彼时,电商大局已定,阿里和京东双分天下,市场几乎是一片红海。至于社交电商,阿里不是也没做过,手握流量池的腾讯也尝试过,但都被证明此路不通。
从零起步的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红利,以社交驱动商品裂变营销,加上有投资人腾讯一路开绿灯,以病毒传播般的速度刺激了用户的增长和销售的发生。
短短5年,拼多多的用户规模竟然超过了淘宝,这放在几年前几乎没人敢相信,但黄峥做到了。
05
一夜之间,黄峥让“五环以外”的电商遍地开花。
在资本的支持下,用高密度的广告完成品牌引爆,黄峥这一招多半是跟他的老师段永平那学来的。
段永平也是个传奇人物,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一直有他的传说。
他建议丁磊做游戏,成就了网易;他让小霸王起死回生,又将步步高一分为三,让oppo和vivo在华为和小米的夹击下活得顺风顺水。
黄峥身上的很多特质,都能看到段永平的影子,尤其在商业能力上的复刻。拼多多的崛起中,各种砸钱补贴、明星代言和洗脑广告,黄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病毒营销是我对拼多多最初的刻板印象,同时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网络上对拼多多的各种争议和吐槽也不绝于耳。
什么“便宜没好货”“电商界的瑞幸”“中国制造的破坏者”“垃圾产品,坚决抵制”等,拼多多成为互联网公司里争议最大的一个。
顶着光彩履历的黄峥不可能对这些负面消息无动于衷,在后来的打击假货和百亿补贴中,黄峥狠下心,假一赔十,冻结商家账户资金,被重罚的商家又集体抗议。
其实,黄峥把保证金全支付给了消费者,分文未取,尽管在被称为拼多多创立以来第一次发布会中他的解释被认为是狡辩,“我们可能不被理解,但我们总是出于善意,不作恶。”
就连连一向低调的段永平也站出来为黄峥说话,“我对黄峥有很高的信任度。给他 10 年时间,大家会看到他们厉害的地方的。”
事实上用不到十年,外界对拼多多和黄峥的看法已经截然不同。
初具规模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活动专挑高端产品,砸钱为自己洗白。为亲自体验其模式,我专门在朋友圈发起APPle Watch砍一刀,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拼多多开始俘获“五环内用户”的心。
要我说的话,假冒不等于伪劣,换个角度想,山寨货也是造福消费者的一种;低价约等于低质,一分钱一分货,这没什么可说的;至于商家卖假货的问题,也不全是拼多多的责任,十年前的淘宝不一样也经历了这一劫吗。
正如吴晓波所说,没有人能穿着西装创业成功。
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混沌走向规范,从下里巴人走向阳春白雪,这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如今拼多多有钱了,再套一件西装当绅士倒也不迟。
06
到如今,那个曾经被商家围堵、被央视曝光、被官方约谈的拼多多摇身一变,成为新电商的标杆,还顺势扛起了“扶贫攻坚”的旗帜。
疫情期间,拼多多第一个跳出来做县长直播,团队在大山里架起摄像机直播卖农产品;同时将“云端”拼在一起,依托“农地云拼”等技术创新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连全国大市场。
这样一来,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同时流通效率提升了。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销售额突破2700亿元,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为此,在最近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拼多多还被授予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也正印证了黄峥的那句话,“拼多多要做的事情永远是匹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但目前拼多多对农业领域的贡献主要还是在流通领域,所以黄峥一直在探寻农业科技的“最初一公里”,与国内外多个顶级科研机构和院士专家等科研团队展开深度合作,持续投入数字农业等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拼多多逆势时黄峥却转而投身生命科学。
黄峥认为,对于基础科技领域的研究,或许可以从质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前有丁磊养猪,后有黄峥种菜,这是这是新一代企业家精神,也是新一代企业家的格局。
这是黄峥真正被低估的地方,他不像马云那样高谈阔论,也不像刘强东那样雷厉风行,他甚至没有任何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鸡汤话,画饼和布道也不在他的话语体系里。
但黄峥是一个极度敏锐和冷静的思考者,他形容自己是“天生不太容易在很多人恐惧的时候恐惧,而容易在大众热情的时候悲观。”
他是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兼备“本分”和“理想主义”两个特征,有人评价他为:“这是一个过分远见、过分专断、过分沉静、过分现实的企业家的肖像。”
虽然话不多,但黄峥的致股东信却是业内的一股清流。这些信每一封我都会看,发现他的看法极有穿透性和预见性。
比如这次辞任的致股东信里,黄峥谈论了疫情带给他的思考,从疫情与世界、人类与时间的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现实,进而阐述了他“资本先积累再分配”的理念——
“我们需要证明我们这一代人的与时俱进和与以往不同,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投资未来,努力建设面前的新世界”。
07
可以说,拼多多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田忌赛马”故事。
黄峥用他的大局观悟到了这场商业战的本质,用局部优势实现了整体翻盘。
然而,面对快速膨胀的拼多多,黄峥也未必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掌舵。在拼多多五周年年会上,黄峥号召全体员工“开启硬核奋斗模式”。随后,拼多多两名员工接连非正常死亡。
我想黄峥是心痛的,但拼多多已经停不下来了。
正如他此次所说的,“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异化”,“以规模和效率为主要导向的竞争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是大实话。
用户规模逆袭淘宝,接下来拼多多将从一个纯轻资产的第三方平台,开始转重,在仓储、物流及农货源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投入,同时盈利能力和新业务方向也是他们要思考的问题。
美团王兴曾在朋友圈中写道,“接下来几年,看拼多多的黄峥和淘宝/天猫的蒋凡这两个非常聪明的人如何较量,应该会很精彩。”
现在看来,这场战争随着蒋凡的扑街和黄峥的隐退已经提前结束,但电商的战争依然漫漫其途,拼多多还有很厚、很长的雪坡。
只是黄峥已经无心恋战了,市场竞争恶劣且残酷,对于追求接近真理、追求内心平静的黄峥来说显得南辕北辙。
与其说黄峥“功成身退”,不如说他是“急流勇退”。事未了,拂衣去,他不是提前退休,只是“去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
读书期间,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学爱好者,用他的话说,“如今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也许已经不太可能了,但如果我努力,把中学里最喜欢的化学、大学里学的计算机、工作中学习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我天真的想,说不定也能再做出点有意思的事儿。”
科学家都是求真的、偏执的、极致的思考者、践行者和梦想家,逆流而行的黄峥正在践行他口中的“与时俱进又与以往不同”,试图为这个创业时代留下不一样的遗产。
且看吧,后十年黄峥虽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少不了他的传说。
- END -
部分参考材料:
【1】我的中学和大学,黄峥,公众号黄峥【2】我的第一份工作,黄峥,公众号黄峥【3】人物观察:黄峥的100种偏执,房宫一柳 ,晚点LatePost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独家专访|拼多多CEO黄峥:我们三分之一员工都在打假
有光环的地方就有暗影,初出茅庐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在拼多多身上,褒奖越多,争议声则越大。从2015年团队初创到2016年拿到B轮1.1亿美元融资,直线增长让拼多多被外界视为下一个淘宝,有望颠 ...
黄峥,独家专访|拼多多CEO黄峥:我们三分之一员工都在打假
标签: 黄峥 被低估的黄峥:事未了 拂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