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5800,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聚会》。
普里亚•帕克(Priya Parker)“Thrive”实验室的创始人,接受过冲突解决领域的专业培训,曾为科技公司、建筑公司、美容品牌和金融机构设计过聚会。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组织设计,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学习过公共政策,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过政治和社会思想。
每个人都能成功地举办聚会。你不必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事实上,一些最出色的聚会策划者都患有社交恐惧症。)你不必是一位老板或经理。你不需要有一幢豪华的房子。幸运的是,聚会的艺术并不取决于你的个人魅力或笑话的搞笑程度。当细腻的心思和(通常是无形的)结构融入聚会中,当主人有好奇心、意愿和慷慨的精神去尝试时,聚会就能水到渠成,石破天惊。
本书提供了实用的主题聚会、团建、公关活动、社群运营等活动的策划及组织思路和技巧,助你打造良好社群氛围,增进人脉关系,达成聚会目标,让每次相聚都成为平凡生活的高光时刻。
01、确定聚会的目的
我们为何聚会?我们为何会有意识地聚在一起?我们聚会是为了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关于聚会的目的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纵使有千千万万个相聚的好理由,我们却往往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聚。在举办聚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跳过第一步:致力于一个大胆、明确的目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聚会的目的,我们要为聚会打造一个大胆的、明确的目标。我们很多时候聚会是没有目的的,我们常常是用类别来替代了目的。
比如,回想一下你最近组织或参加的几次聚会,一场社交活动、一次读书俱乐部的活动,或一次志愿者培训。如果我问你这些聚会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把他们应该在聚会上做的事作为回答。关于那个社交之夜,你或许会告诉我,那是为了帮助相似领域的人互相认识。那次读书俱乐部的活动是为了让大家共读一本书。那次志愿者培训是为了培训志愿者。很多时候,这都是引导我们在规划聚会时所遵循的循环逻辑。
你或许会问“那有什么问题吗?”社交之夜的目的难道不是社交?是的,社交当然是目的。但如果这就是全部,那么社交之夜会落入和其他无数个社交夜晚一样的俗套:人们四处徘徊,尴尬地交换名片,殷切地用高八度的音调和他人寒暄。这种聚会可能不会让任何人如痴如醉,反而会让一些宾客备感尴尬或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发誓不再参加任何社交之夜。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用类别来介绍我们的聚会目的,那么人们就会套用假设。所以最后就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了,这时候你没有一个活动能够办出自己的想法和初心。你在办一个活动之前,你到底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用这场婚礼,核心是要表达我对我父母的感激,那这时候这个婚礼的,从装饰到流程,到座位的安排就会不一样。那假如我用这个婚礼,我是希望能够让和我的父亲产生了矛盾的哥哥,能够和父亲的关系弥合,那么这个婚礼就要重新设计。假如我用这个婚礼,是为了能够表达我们俩之间的爱,让所有人看到我们两个人是最爱的,那么你的婚礼应该怎么样设计,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目标和目的。
所以一个好的目的的特点是,它具有特定性,专注,而且特别,它的范围是狭窄的,你的目标越集中,你越容易办出让大家心醉神迷的活动来。要知道,每一个活动都是具备独特性的。
比如,日本的一个茶艺大师,叫千利休。千利休在每次给大家做茶道表演之前,他会说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是什么,叫“生命中永远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一次瞬间”。就是,这个瞬间就是独特的,哪怕我们喝茶已经喝了数千杯了,这一辈子喝了无数杯茶了,但是这一口茶一定是新的,我们俩见过很多次面,但是这一次见面,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仅此一次。
这就是千利休告诉大家的,茶道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枯燥、很缓慢、不断重复的动作,每一次都会有独特性。所以我们在举办活动的时候,独特性是很重要的。要找到一个聚会的目的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往下挖。这在商业当中,也是经常会用的一个手段。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接着问为什么。
比如,有一对夫妻请作者去帮他们策划一个邻里间的聚会,就是要请大家一块儿吃个饭。后来作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办邻居聚餐?他说因为我们喜欢聚餐,而且我们每年都办一次。那为什么每年都办一次?因为我们喜欢在初夏的时候,把邻居们聚到一起。那为什么你们喜欢初夏的时候,把邻居们聚到一起呢?仔细想想,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忙碌了一整个学年之后,记录这段时光并且重新建立连接的好方式,这很重要。为什么那很重要呢?因为夏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聚在一起,重新提醒自己社区意味着什么,并帮助我们建立友谊,让社区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且更安全,让社区成为一个能体现有利于孩子长大的价值观的地方。
当你这样不停地问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一场聚会,其实它肩负着一个责任,就是让大家更爱这个社区,让大家在这个社区当中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示范给我们的孩子们看所以作者引用肯尼迪的话,换了一种说法,她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的聚会做些什么,而要问你的聚会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就是我们要把聚会的意义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上升到为国家能够做出贡献的这种高度。
所以作者讲,目的是工具和护身符。目的既是工具,就是我们知道怎么去组织这场活动了,也是护身符,保证我们不要跑偏。所以这是第一步,我们在组织一场聚会之前,首先去想想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想触动到人们心灵的哪个层面。
02、选择宾客和场地
宾客名单是测试聚会目的是否明确的第一张“试纸”,是你把想法付诸实践的第一次机会。作者说:当你学会有目的地排除一些宾客时,你将开始有目的地组织聚会。
1、选择宾客
以目的为导向,去设置你的宾客名单。好多人在做聚会的邀请的时候,被别人只要听见了,就会不好意思,然后说那你也来吧,我们就随便地放人进来,谁想来就让谁来。这时候你要学会说“请不要来”。这个活动我们人已经满了,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所以那下次我们再邀请你,但这次我们的条件是这个。就是你主动地跟别人讲,有些活动你是不能来的,这时候你对于来参加活动的人,是一种排除的恩惠。你让那些不应该来的人来到现场,对他们来讲,其实本身也是不负责任的。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如何做一场社群发售?9个社群营销的方法和技巧,让用户快速下单
编辑导语:随着社群营销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逐渐加大对社群运营的投入。本文作者分享了做一场社群发售的具体流程,讲述了9个社群营销的方法和技巧,促进用户下单。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不可思 ...
社群运营,如何做一场社群发售?9个社群营销的方法和技巧,让用户快速下单
作者说,有一个叫作Scarabee的酒吧,Scarabee就是金龟子。金龟子酒吧是办在一个拥有一所大学的小镇上,酒吧的创始人觉得,这个小镇没有一个专为大学生开的酒吧,所有的酒吧社会上的人、大学生都可以在里边。所以他开酒吧,只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我们知道开了酒吧以后会受到很多的诱惑,外头的人想进来,你拒绝就是在拒绝钱。但这个创始人坚定地说,不是学生绝对不让进,所以他这个酒吧生意一直很红火。就是因为那里边是纯粹属于大学生的这么一个氛围,这就是拒绝的力量,所以我们得甄选我们的参会的人。
作者认为,聚会有要合适的规模。6个人左右的聚会,有利于建立亲密关系。大家在经过了这种小范围的、6个人左右的聚会以后,能够变得很熟,能够建立亲密关系。然后12到15人的聚会,有利于对话,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30个人的聚会就变成了一个派对了,你就需要有音乐,需要有啤酒,然后大家很热闹。场地越小就越亲密。
150人的聚会依然可以产生亲密和信任,因为在150个人之内,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对方。150这个数叫邓巴数,社交当中的一个邓巴数,就是一个人真正能够保持交流的人数就是150人。虽然你的手机朋友圈里边有5000个人,但是这里边你能够认识的、叫上名字的,或者经常有一些互动的,一般来讲就在150这个数字上下,这个数字是你可以在活动范围内能够看得到的。所以150人的聚会,也能够找到亲密感。
如果更多,形成了人海,那么聚会的目的就不是交流和产生亲密感,而是利用集体震动的能量。就是那种千人会场、5000人的会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融在人海当中,你是看不到他的,但是这个震动的能量会对所有人产生影响。大家会一块儿喊口号,一块儿做一些事,大家在体育比赛的时候造起人浪,等等,那种氛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不同聚会的人数和等级。同时场地是自带脚本的,你选择什么样的场地就决定了整个聚会的大部分的基调。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给你提供免费的场地,就跑去那儿做活动。
2、选择场地
比如,有一个博物馆的馆长要给他们新来的馆员们做培训。他想怎么样能够给这些新进入博物馆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发和冲击呢?他找了一个就像我背后这样的一块空白的地,非常漂亮、很干净的一个空白的场地。博物馆里边的一个厅清空了,清空了以后搬了几十把椅子进去。他把这几十把椅子全部插在了一起,就是互相拼插、塞着,搞成了一个巨大的装置。
当那些被培训的年轻人进到这个房间里边的时候,一进门就呆掉了。几十把椅子插成了一大堆,堆在那个地方是一个椅子山,然后所有的年轻人都呆在那儿不敢动,就觉得这个是不是有什么玄机,有什么设计在这儿,而且这些东西乱糟糟的,只要放在博物馆空旷的房子里,看起来都像艺术品,所以没人敢动。
学生们开始很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过了一会儿,窃窃私语,最后有胆大的上去开始拆这个椅子,最后把椅子一个一个搬下来。之后,这个馆长出面给大家解释说,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活动。馆长跟他们讲博物馆的第一课,博物馆里的东西也是可以动的,博物馆里的东西是可以设置的,博物馆会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你们现在感受到了,它会让一些东西变得崇高,但是它也是需要由人来摆放的,因为你们将来是干这个工作的。
场地可以转移人们的状态,转移人们的心境,转移人们此刻在想些什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场地一定要有周长,就是要有一个封闭的空间。密度这里边有一些规律,就是多大的场地容纳多少人,这里边大概是有一个统计数字的。如果你的娱乐场所有400平方英尺这么大的一个面积的话,而你想打造一场精致的晚宴,那么就邀请20个人。相反,如果你想要一个热辣的舞会,那你就邀请80个人来参加。总之一个规律就是,越拥挤亲密度越高。你希望打造的是那种偏向精致的,那面积就要相应地大一点,越偏向熟悉的、热辣的、活跃的、音乐激烈的,那就要越小一点。这就是我们对于密度的一个大概的说法。
03、拒绝完美主义
聚会要拒绝完美主义,应该让所有人坦诚相待,别端着。你不再觉得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状态这样的感觉。
1、让人们保持真我
作者曾经有一次在阿布扎比,要组织一场15个政要的活动。这15个人全是领导人,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意见也不一样,甚至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怎么能让这15个人不要端着呢,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叫作一五祝酒。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个祝酒词,每个人都要站起来,结合自己人生的某一个经历,发表一个祝酒词,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你的人生经历,同时祝福今天。发表完了祝酒词以后坐下来,最后一个发表祝酒词的人做俯卧撑。
然后到了现场,她就开始跟大家讲这规矩。讲到要做俯卧撑的时候,很多人就笑了。要做俯卧撑,现在开始祝酒。真的有人开始拿起酒杯来,铛铛铛敲完,然后讲自己的一个故事,讲完故事以后开始祝福,氛围逐渐地开始融化。等到最后发现,还剩三四个人、四五个人的时候,开始抢了。因为大家知道最后的人要做俯卧撑。开始抢,抢着祝酒,越来越热闹,到最后这15个人打成一片,非常开心。
作者在聚会上也讲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的一个非常隐私的事。就是你讲出一个故事来,然后跟大家建立连接,打开了隐私象限,让大家的公开象限变得更多。这时候就是增强连接的方法,让人怎么样能够放下防备,拒绝完美主义。
所以在任何一场聚会当中,我们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都是一些新芽的演讲。即兴的、突然想到的、临时碰撞来了灵感愿意说的话,这种话是最珍贵的。聚会就应该把重心放在人身上。我们需要具备一些陌生人精神。你要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愿意认识陌生人。
2、创造良性争议
在活动当中,甚至可以设计一些良性的争议,就是有的聚会是可以讨论问题的。什么叫良性争议呢?良性争议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所关切的问题的一种争论,尽管产生良性争议有风险,但会令人受益良多。接受良性争议就是同意和谐并不是聚会中最崇高,更不是唯一的价值。良性争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我们的价值观、优先考虑的事、不可妥协的原则。良性争议是具有启发性的,而不是附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它可以带来比现状更好的事物,可以帮助社区获得思想上的进步,也可以帮助我们长大。
可以争论,但是要有规则,不要翻脸,不要生气。生气,当然小范围的生气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因此闹出特别大的不愉快。设置有一些争议话题的活动之前,你可以做一个热度图。哪些话题会爆,哪些话题一定会吵架,哪些话题是合适的。做一个这样的热度图分析,然后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怎么让大家打开心扉,让大家更多地交流和沟通。
3、散场
散场不能说散就散,你也不能始终不宣布。你要是永远不宣布,大家也不敢走,想走的又走不了,这就很别扭。所以作者讲,收场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一场活动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正式的告别过程,要把大家送出去。让他意犹未尽,带着微醺,带着鲜花,带着小礼物,带着那种感受,带着内心的丰盈走出这个界线,那么下次当你还想再组织活动的时候,他一定会来,他会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活动。
一个强有力的收场存在两个阶段,对应客人的两种不同需求:往内看和往外走。往内看是花点时间去理解、铭记、承认和反思今晚发生的事,并作为一个群体最后再团结一次,这个是往内看。然后往外走是准备好彼此分离,重新回到原来的世界,比如,拍照留念。所以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往内看,同时又往外看。
同样千万不要用后勤来结尾,当大家正在体会往内看的感觉的时候,外边又开始叫,说谁谁快点挪车,这样的东西就很麻烦。设置一个退场线。退场线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线,退场线可能是一些动作,是一些活动。
比如在一场活动之后,我们把之前扎好的一个大的稻草人放火烧掉。烧掉稻草人的过程,代表着整个节日的结束,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束。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丰富的社群活动重塑都市邻里关系
融创“幸福家”为业主量身定制健走未来、果壳计划、海贝课堂、邻里计划“全生活周期”服务,成为大河宸院业主定制理想生活。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创造全龄社区活动空间的业主悦享领域。建立海贝社、乐活社、枫叶社、多 ...
社群运营,丰富的社群活动重塑都市邻里关系
标签: 社群运营 聚会:掌握活动的策划技巧 打造良好的社群氛围 增进人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