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

自媒体运营教程 产品运营 75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1张图片-90博客网


自从司马南联想,对柳传志和杨元庆开炮后,被誉为“中国企业家教父”的柳传志的名声就开始全面崩塌。


尽管柳杨等人发动众多媒体,为他们的一系列行为洗白,但同样来自于中科院的张捷则继司马南之后,把柳杨等人的黑历史,连根拔起。在法律上,柳杨的事尚没有定性,但在舆论端,柳杨的名声已经是无可挽回地一落千丈了。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2张图片-90博客网


所谓的“企业家教父”,这顶帽子终究是不敢吹捧了。


事实上,从联想的发展轨迹来看,王石所率领的万科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万科和联想都创立于1984年。对中国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混沌的年份。公司法还没有出台,企业前途都不明晰。


根据当时的政策,一个人想要创办一家企业,是不可能的。个人只允许创办个体工商户,而一个个体工商户最多只允许雇佣8个人。如果要创办一家公司,雇佣员工数超过8个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企业挂在国企或者政府单位的名下。


以国资背景为保护伞,借助一部分的国家资源,来实现企业化运营,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创业风险,股权则共同所有。


所以,我们从今天回望柳传志、王石那一辈的创业者,很多人都是从体制内下海的。他们这批人是最清楚政策风向的,也是最先冒险的一批人。这个风险在哪里呢?就在于政策的风向不确定。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3张图片-90博客网

柳传志对谈王石


就像张捷所言。在那个年代,私办企业,是可以定反革命罪的。而反革命罪的结果是什么?是枪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企业挂在政府或者国资单位旗下,是一种双赢的保守策略。一方面,能够占用国家的资源,吸收国家入股;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运营公司,保护创业者的安全。


在这里,柳传志和王石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那个时代里,诸多企业创建的普遍现象。


根据张捷的说法,柳传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双重标准。在踢出倪光南院士的时候,用联想国有的身份加上自身作为计算所所长的权力,侵占倪光南院士的技术发明,并开除倪光南院士。可当联想改制时,柳传志又以创业者自居,向国家索要35%的高额分红权,并将这35%的分红权,最终转化为股权。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4张图片-90博客网


在这两个标准下,柳传志其实涉及两个问题。如果联想是一家创业者主导的公司,那么,倪光南的核心技术创造应该是联想公司的核心资产。柳传志非法占有的就是倪光南的初始私人股权。


非核心创始人利用自己的职务权力,驱逐了核心创始人,侵占了核心创始人的权益。


试想, 一个创始团队,国家出钱,国家出人才。其中有一个技术总监作为核心创始人员之一,提供了公司里最核心的技术发明。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5张图片-90博客网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6张图片-90博客网


这时候,国家空降了一名领导秘书的官员下来,当了公司的一把手。在股权确权之前,这位官员手里有权柄,他把技术总监开掉,把公司的业绩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在说到那位被开掉的技术总监时,他声泪俱下,无比惋惜,演得男默女泪。


这像不像某些下马的大佬?面对百姓时,一口一个“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可面对公共财产时,“从人民群众中来,到私人口袋中去”。


如果联想是一家国资主导的公司,那么,科学院的技术、人才以及中关村6万平方米土地等,就应该占据绝对控股权。柳传志本人对公司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公司的管理上。那么,这就是一个高管股权激励的问题。


柳传志自己给自己激励,然后联合一小撮人,划走35%分红权,乃至35%股权,存在显著不合理。


我们可以对比万科创始人王石。王石的选择跟柳传志截然相反,可以说是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7张图片-90博客网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遭遇柳传志胡舒立是我的荣幸

文/司马南胡舒立女士背负着美国人英国人送给她的那些荣誉花环,力挺联想,挞伐司马南,这是司马南的光荣。苍天啊,大地啊,是谁给了我这么大的幸运,让我有机会邂逅胡舒立啊?都是老江湖,我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您 ...

柳传志,遭遇柳传志胡舒立是我的荣幸

不像联想挂靠中科院,万科当年是挂靠在深圳国企特发贸易旗下的一家四级分公司。真正的小喽啰中的小喽啰。


在创业初期,万科赚钱的方式跟联想一样,都是倒腾外汇。因为外汇黑市上是1美元兑付10人民币,但在中国官方是1美元兑付3人民币。这时,你只要拿到官方的外汇兑付权,就能用3人民币去找国家银行兑换1美元,再拿这1美元去黑市上换10人民币。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8张图片-90博客网


暴利!血赚!


联想其实不是靠卖电脑发家的,是靠倒腾外汇发家的。因为联想要组装电脑,组装电脑要进口芯片,进口芯片要美元。进口芯片,是联想找国家拿外汇兑付权的绝佳理由。而且,联想还顶着一个高科技的帽子,背后还有中科院站台。


你说为什么联想不研究芯片?我问你,没有芯片进口了,怎么倒腾外汇赚差价?卖电脑能赚几个钱?但倒腾外汇,一本万利啊!


1988年,万科股改。王石作为万科的掌门人,创业者,从贡献上来讲,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因为万科是一家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不需要技术,需要的是资源。一个是银行资源,可以提供贷款;另一个是政府资源,方便拿地。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9张图片-90博客网


因为中国的银行主要就是国营,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的资源。


王石很清楚,自己能发家致富,主要靠国家。1988年,在万科的股权改制中,王石跟深圳国资委去谈判,提出个人和国资各占50%的股权。这就跟讨价还价一样,王石先提出一个高价,等国资还价。然后,国资还了多少呢?国六王四。


国资占60%,王石占40%。王石一听,内心狂喜!别说四了,哪怕一,也是一笔巨大的权益。


然而,在最后的确权中,王石放弃了这40%股权,甘心做了万科的一名职业经理人。为什么?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10张图片-90博客网

来源:七八点股权实验室


不是王石不贪心,而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极左极右两股思潮反复冲击,对创业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极左极右两股思潮中,柳传志的选择是,左的时候,祭出中科院当保护伞。有的时候,祭出倪光南当挡箭牌,说联想是创业公司。只是后来,倪光南被拿掉了,创业者变成了柳。


这种左右横跳,脚踏两只船的理念,到今天,也深入联想的基因里。比如,中美贸易战中的“联想中国”和“中国联想”,换一下顺序,一个是国际企业,一个是民族品牌。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11张图片-90博客网


国际国内两抓手,两手都赚钱。


那么,王石的选择呢?名利不可兼得。王石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万科的长远发展,放弃了40%的股权。而且,王石背靠政府,主要靠政府资源起家。不像联想,有倪光南的核心技术支撑,对国家资源的依赖相对要弱得多。


与其跟国资争夺股权,还不如干好职业经理人的本职。这样既安全,又能保障收益。也就是所谓的“名利不可兼得”。


万科曾数次登顶中国房地产第一大企业,可王石从未当过中国首富,也没上过富豪榜。我们再看那些上过富豪榜的房企大佬,潘石屹、许家印、王健林......日子都不太好过。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12张图片-90博客网


正是因为王石对万科没有股权,在后来的宝万之争中,王石被迫出局。不过,彼时的王石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纪,出局反而成了甩手。


从人生的后半程来看,王石在退休阶段,确实过上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没有负担的美好生活。没有名利的牵绊,也没有舆论的喧嚣,反观柳传志,在不断地把联想的钱往自己口袋里捞,最终捞得一身的恶臭味......


央视网刊登了一篇文章,意味深长,队长分享给大家:



柳传志“身败名裂”,王石“明哲保身”-第13张图片-90博客网

来源:生产队 时代财经智库)图文若侵权私信联系删除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柳传志:一个国家强大起来,还是要靠技术的比拼

昨晚,“改革先锋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走进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与同学们分享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他鼓励国科大学生要做“奔日子的人”。报告的主 ...

柳传志,柳传志:一个国家强大起来,还是要靠技术的比拼

标签: 柳传志 柳传志“身败名裂” 王石“明哲保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