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In-Pieces.com)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
大家好,欢迎来到「林叔驿站」。
我自诩是个爱读书的人,喜欢做笔记,也热衷看干货、做思维导图。
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笔记,却有一种感觉:啥也没学会。
脑子里一片混沌,不曾记得自己读了什么书,说不清学到了什么知识,生活里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我遇到了《打开心智》这本书,才恍然大悟:以前的我,就像一只松鼠,拼命把那些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收藏到「知识仓库」里,却从不思考他们有什么用,怎么去用。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情况,相信今天的文章对你会有所帮助。
01
—
要流动,不要囤积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和我一样:写笔记的时候很认真,写完后就丢到一边,任由它们堆在那里积灰,再也不去翻阅、复习和消化。
这其实是一种囤积的思维,把「拥有」当成了「学会」。
囤积的东西,除了能够成为「古董」,没有任何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几个例子:
- 钞票在被印刷出来后,如果一直放在央行里,不进入市场流通,进行交易,那就是一堆废纸;
- 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如果一直堆在仓库,没有被销售出去变现,那就是一堆废铁;
- 我们写下的笔记,如果一直堆积在那「吃灰」,没有被运用出来,那也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
那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有价值呢?
从上面的例子当中,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简单推理:
- 钞票因为有货币属性,作为交易媒介促进商业发展,才有价值;
- 电子产品因为满足用户需求,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才有价值;
- 笔记经过大脑的思考、内化,在生活和工作中派上用场,才有价值。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已经有答案了:找到合适的场景,完成「输入-输出」的闭环,让笔记「流动」起来,这样的笔记才变得有价值。
如何才能让笔记「流动」起来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决定和你分享一套我自己私藏的知识管理秘籍——INKP知识管理法。
02
—
什么是INKP笔记系统?
INKP知识管理法是「L先生说」公众号主理人李睿秋(Lachel)的原创知识管理方法。
最早起源于其2013年在知乎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的文章,2014年做了一次修订。
最初的版本,名字是「INK笔记法」,主要针对知识管理。INK分别代表收集(Inbox)、记录(Note)、主题(Knowledge)三大模块,也有「墨水」(Ink)的寓意。
为了结合工作管理,添加了第四个模块「项目」(Project),就形成了INKP知识管理法。
INKP既是知识管理方法,也是一套笔记系统,整个系统由收集、记录、主题和项目四个模块组成,分别对应Inbox、Note、Knowledge、Project这4个文件夹。
1)基本框架和运作流程
INKP笔记系统的四个模块各有分工,同时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框架。
- Inbox:负责收集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到的信息、灵感和想法,作为待办事项,目的是为了不打断心流, 保持专注。
- Note:负责对Inbox中收集的内容(如:概念、知识点)进一步研究,补充完善,这便是「概念笔记」,它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素材和原材料。
- Knowledge:负责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整合「概念笔记」,形成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库,这样的一张个人Wiki就是「主题笔记」。它是INKP的核心,也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主干和中枢。
- Project:负责统筹、调度已掌握的概念笔记和主题笔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产品输出(如:文章),这便是「项目笔记」。同时,项目执行完毕之后的经验和复盘,也可以整合到概念和主题中,形成新知识。
INKP笔记系统的基本运作流程:信息->收集(Inbox)->概念笔记(Note)->主题笔记(Knowledge)->项目(Project)->概念笔记、主题笔记或归档。
INKP基本框架及流程图
2)概念笔记与主题笔记的区别和联系
INKP将传统意义的笔记分为概念笔记和主题笔记两大类,以下是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 主题笔记: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笔记系统的中枢,是大脑的工作台,通过将相关笔记拆散、排布、组合,组装出属于自己的看法,反映思考和加工过程。
- 概念笔记:辅助主题笔记,用于查阅和补充信息,被主题笔记索引和引用。是主题笔记的原料和素材。
3)INKP笔记系统原则
在INKP笔记系统中,每一条主题笔记代表个人对于某个领域已知的知识,所有主题笔记的有机组合,构成个人知识体系的骨架。
INKP笔记系统不鼓励人追求笔记的数量,反而要保持克制,目标是尽可能地去丰富和完善这些主题笔记,而非积累大量的概念笔记。
正如前面所说,主题笔记才是中枢。
所以INKP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以主题为核心,让知识流动起来。
4)主题笔记结构
既然主题笔记这么重要,那应该如何组织呢?不妨按照作者的提议,从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写出有观点、有论据、有逻辑的主题笔记:
- 每个主题笔记有若干个人感兴趣的问题。
- 每个问题是自己对它的看法与回答。
- 再往下,是每个看法背后的证据和逻辑支撑。
- 接着对应每个证据的理论、原理、模型、术语,这部分内容存放在概念笔记中。
5) INKP与传统笔记间的区别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信息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做知识管理?
原标题:信息碎片化时代,看百度如何做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居民,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早上起床习惯看一眼手机的满屏推送,然后点开一条条新闻;坐地铁上班的时候,在各个社交媒体软件中辗转切换;看到同事在群 ...
管理课程,信息碎片化时代应该如何做知识管理?
按照传统的做法,当我们看到一篇讲「拖延」的文章,觉得很好,然后认真做了一则笔记;下次看到另外一篇讲「精神内耗」的文章,也觉得很好,又做了一则笔记,然后把它们分别归到不同分类的文件夹中。
笔记做完了,任务也就结束了,我们好像很少思考「这两份笔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样的问题。所以,即使我们做了很多的笔记,但脑子里,它们都是零散的。
和传统做法不同的是,INKP强调,遇到每个新知识点都要第一时间问问自己:「这个知识点讲的是什么,和我已掌握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组成什么新的观点?」。
还是用「拖延」和「精神内耗」这两则笔记作为例子,如果我们按照INKP的方式去翻阅、复习笔记,就会发现精神内耗是造成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拖延?」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就有了答案?
我想用用一个类似的比方来说明二者的区别:
传统的笔记方法,就像厨房里的小工,将西红柿切好丁、鸡蛋煎好,分别码在两个盘里,便不再理会它们。无论过多久,西红柿还是西红柿、鸡蛋还是鸡蛋,不会自动变成西红柿炒鸡蛋。
而INKP就像一个大厨,心里一直有研究新菜谱的念头。当他同样拿到西红柿和鸡蛋,也同样切成丁、煎好鸡蛋后,就考虑西红柿和鸡蛋能组合出什么花样?突然,他灵机一动,发现这是一道新菜!于是,美味的西红柿炒鸡蛋就上桌了。
如果你还没用过INKP笔记系统,不妨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做一则笔记吧。
03
—
INKP笔记的四大理念
一套好用的方法,不应过度依赖某种工具、功能,而应该是有效的、普适的、自由的、灵活的。
INKP笔记系统提出了链接与引用、知识消化五步法、自上而下和概念化四大理念,帮助我们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组织出有价值的笔记。
1)链接和引用
传统笔记采用「分类」思维管理笔记,按照笔记内容归入相应分类(学科)的文件夹,这种做法有个弊端:当笔记不只属于一个分类时,应该如何归类?
在考虑这个问题过程中会消耗认知资源,潜意识里会认为做笔记好麻烦。长期以往,可能会削弱做笔记的动力。
INKP与传统笔记管理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引入「主题」这个模块,淡化笔记机械分类意识,强化笔记与笔记之间的逻辑关系,哪里需要就在哪里进行链接、引用,而不必再花费心思考虑将某个笔记该放在哪个文件。
2)知识消化五步法
就像吃东西要通过摄入、消化,然后长成自己的骨头和肉那样,学习也要通过吸收、消化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
- 第一步:总结。这个知识点大概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去提炼、表达,不要照搬原文。
- 第二步:联系。这个知识点可以跟其他哪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试着去引用已有的其他记录。
- 第三步:举例子。我能想到哪些跟它相关的生活实例?列出能想到的例子。
- 第四步:写启发。它能给我什么启发,如何指导我的生活实践?写下你觉得能用在实践中的想法。
- 第五步:记出处。最后,记下我看到它的出处,以备将来查询溯源。如果你对上面自己表述的内容不够有把握,也可以在此处引用原文,方便自己使用时参考原文去理解。
这是一套完整的步骤,我们不一定每一次都得完全做完这五步,但起码得在脑海中过一遍前面四步。知识点经过思考、咀嚼,我们才能更容易理解和内化它。
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理念,二者没有优劣之分,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 自下而上:先不要考虑太多,先去学习。先积累和收集大量的笔记,让它们「自由生长」,然后通过复习、整合,自下而上地构建框架、文章、成果,简单来说,就是:先收集素材,再组装成型。
- 自上而下:通过积累若干主题,再从这些主题出发,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有意识地去获取知识来将主题完善。也就是:先建立框架,再填充框架。
自上而下的方式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喜欢钻研某个问题的人;而自下而上更适合还没有基础,处于广泛吸收、「野蛮生长」阶段的人。
INKP知识管理方法更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习更有方向性,便于自己在某个领域快速长大,这与「主题是中枢」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不过,更好点的做法是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起来。在自己还是「小白」的时候使用自下而上,满足这个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完成初始积累;当自己变成了「小黄」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自上而下,有目的性地去查缺补漏。
4)概念化
概念化是INKP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承载一则概念笔记或主题。
这里说的概念,指的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
《打开心智》的作者认为,强调概念化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将共性抽象成概念,保障了笔记的唯一性,不会造成重复和冗余;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把跟这个概念相关的所有信息都放进对应的笔记里,方便日后翻阅和调用。
除了这两个好处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概念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因为我们必须考虑抽象出来的概念具有独立性,且可复用,所以会对笔记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准确提炼。
04
—
INKP笔记适合谁?
理论上,INKP知识管理法适合所有存在知识管理和沉淀组织过程资产的个人和组织,以下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使用场景,欢迎补充:
1)个人知识管理
- 将数据转为知识: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无数的消息、文章、新闻等数据,挑选其中有用的内容,使用INKP系统进一步研究,将它们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这就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 将隐性知识外化: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灵感、想象、直觉、能力以及那些难以明确表述、不容易捕捉的朦胧的想法等。通过INKP系统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巩固下来,方便自己将来对其优化。另外,外化后的隐性知识有利于传播,也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 打造个人知识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习只是泛泛而过,没有思考,那顶多也只比消遣好点。INKP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所学的知识,做深度思考,同时又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内化成自己的成果。假以时日,将是一个宝贵的个人知识库。
2)企业知识管理
- 建立员工创意池:通常很多企业不是扁平化管理模式,员工的创意很难触达企业的决策层,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创意白白流失。有创意、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得不到施展,灰心离职也就不难理解了。INKP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结合适当的工具,不但可以建立创意池,甚至将创意落地变为可能。
- 打造企业知识库:在智力密集型企业里,管理者最头疼的就是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导致项目脱节。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注重积累项目过程的无形资产(也叫组织过程资产),过度依赖员工的个人能力。INKP可以帮助企业将项目所需的方案、方法、工具等沉淀下来,打造成知识库。甚至可以针对同类项目,编制项目实施指南。这样做,即使员工离职,也不会对项目造成冲击性的影响了。
知识管理只是手段,通过知识管理,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才是目的,INKP知识管理系统也只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的的其中一种方式。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方法论,只有因人而异,按需所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周末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 茶歇时刻 —
下一篇文章,我们会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实操这一套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林叔驿站」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啦,我们下次见。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章有帮助,还请大家帮忙点赞、收藏,顺便点个「在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谢谢大家~
THE END
晚 安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ISO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标准培训全套资料
管理课程,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