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了运营学习之路,这段时间呢,自己变化也蛮大的,我长大了,当然也得带着大家“走上人生巅峰”呀,对吧~所以就想着把最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其实好久没有做过这样的分享了,回想2017年那段读书分享时光哈,那时候自己每周都会报名分享(当时是先录好音,然后再发给负责人最后分享日再分享到社群里面)。
每次我会用一周的时间读书、写分享稿再录音。每次录音的时候都会反反复复录许多次,因为总觉得自己声音不好听,要么就是又要哪里卡壳了。
记得有一次分享《曾国藩家书》,提前把分享稿发给了当周的负责人。分享前十几分钟他说我那个“藩”字读错了,我当时好像是读成了“pan”。我就很焦急,他说没事儿,有可能大家听不出来。
大家听不出来可是我自己知道这个错误呀,而且整篇文章都是讲他这一个人怎么会听不出来呢?我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做事力求完美。我让他先不发我的音频,给我几分钟时间,马上去重录一次后再发给他。
我第一次给悦己发音频的时候也是,当时和她还没有这么熟悉,也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分享,录了很久之后忐忑地发给她,让她帮我看下有没有问题,她说了可以后我还会再录几次选最好的发给她。
开场前说了一点题外话,说这些并不是想说自己有多么厉害牛逼,而是当时我觉得那是我能够进入学长圈子的唯一机会,也是能让自己快速长大的通道。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今天的分享也是,从选题到扩充内容再到分享出来,有可能你未来不一定也要去学习运营,但今天分享的都是我最近最深刻的感悟,哪怕一个很小的点对你有启发,那我今天的分享就是成功的。
一、门槛越低的社群,经营越难
今天分享的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社群经营,大家应该也加入了许多社群。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加入各种免费群,那为什么“门槛越低的社群,经营就越难呢”?
因为门槛越低,参与的人就多,参与的人越多,竞争就大,竞争大了之后呢,就往里就不好进。大家都占着位置,别人想进来也难,没有专业能力的人,没有实操经验的人就很难往上走,对吧,一般就死了。 真正的社群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人越对味学好。
以“怀左蜕变书屋”和“怀左读者群”为例,【怀左读者群】如今有四百六十一人,但每天的消息不会超过十条,你发个消息没人回复,艾特全员也没任何作用。有点凉了的感觉(学长说我跟悦己,一个带死了群,一个带凉了群)。
那蜕变书屋呢?用我们的话来说“ 在这个群即使不说话,仅仅翻看大家的聊天记录,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消息超过99+,也会点进去仔细浏览,我相信在这个群里面的大部分伙伴都有同样的感受。而且随便抛个话题出来,大家都会去产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样是群?差别为何如此大呢?
读者群当时开放了免费名额,哗啦哗啦一下子就拉进去了三四百人,每个人进群目的不一样,价值观不同,没有认同感……自然很难凝聚在一起。我们蜕变书屋这群人呢?都是学长精挑细选一个个拉进来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学长有较强的链接。
一般的群十天半月不活跃基本就凉凉了,活跃的群呢也活跃不过一个月,蜕变书屋就不一样了,从建立到至今每天都很活跃,每天都有高质量的分享,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参与进来。
自己目前作为班长也在管理社群,之前也读过秋叶大叔的《社群运营》,但还是带凉了群,所以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从这些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启发也分享给大家,如果以后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可以用起来。
①社群的5个构成要素。如何完整的构建一个社群?就需要参照社群的5个构成要素。首先 「找同好」——同好是社群成立的前提,毕竟同频才能共振嘛。找同好就找到了成立社群的内核,你建这个群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群?写作群?还是跑步群?这个群的价值是什么?
“ 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给运营人员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我们如今的蜕变书屋就是如此,已经达到了自运行。
其次 「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社群都会有自己相应的结构和规矩,管理者结构,参与者结构。引入规则的门槛有哪几类呢?
一是邀请制(直接邀请别人进群,我今天晚上的分享就是邀请制);
二是任务制(这种方式不用付费,但是得有一定的付出,一般是完成某一种任务后方可加入。);
三是付费制(收费高,质量也高,原因很好理解, 能为长大付费而且付费不菲的人,一般质量也是极高的);
四是申请制(不主动邀请,也不用付费买产品或成为会员,但是你得向申请工作一样经过考核,换言之你得有足够的才华);
五是举荐制(入群的人要经过群内的人推荐才可以加入)。
所以说一定得设置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来保证社群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然后是「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社群保证高质量的分享。一个社群要进行群体进化,全员开花而不是一枝独秀,除了管理员的分享,要让群成员也能分享。分享不是说你想分享就分享,不想分享就不分享。
如果你每天都在分享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十天半个月后,你还一直在固定的时间坚持。大家总会点进去看一下,就像我们亮哥的每日金句,现在大家都是等着亮哥发,看了才会睡觉,不看总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一样。
社群前三天做好维护,群建好后的前三天也是关键期,这三天一定要打好基础,营造好社群的氛围,社群未来发展的好不好,朝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几乎就是由前三天决定的。希望大家以后也能保持高质量的分享,并且是长期分享,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未来的社群应该做到: 让别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一个社群的能量。
接着来看「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通过运营让我们的社群生态变得丰富起来。社群的交流一定要选择一个运营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QQ群,微信群,论坛……我们自己常用的就是微信群哈。选择哪一个平台是根据它功能的角度以及用户习惯的角度进行选择。运营还得讲究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以及归属感,就是让大家感觉这里像是家,回到这里是很放松,愉快的状态。
最后就是 「复制」——决定社群的规模,同时会裂变分化出社群规模。社群成立之后,对于大部分运营者来说都会遇到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做大?也就是社群规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规模了?第二,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复制扩大?第三,有什么错误,风险要提前规避?
像我们之前的怀左同学班级群哈,当时好像有六个班,刚开始打卡积极,参加活动也积极,聊天也积极……后来呢?逐渐都凉凉了,最后只能全部解散。社群发展扩大记住四个字“欲速则不达”。
其实关于社群运营这块儿哈,我自己也是在不断摸索。第一大部分以这句话收尾哈“ 一个群在入群阶段设置的筛选和挑战门槛越高,加入这个群后的流失率反而更低。”如有的群要求必须付费才能进入学习,这样,群员反而更愿意遵守规则,维护学习秩序。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在线教育APP运营:如何激励用户完成课程学习?
如何才能有效激励用户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呢?文章示例了几个在线教育APP的一些激励手段,希望您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在移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时代,大多数人自我提升时都会首选在线教育APP。但在线教育APP已是红海 ...
运营课程,在线教育APP运营:如何激励用户完成课程学习?
二、从零开始学运营,我收获了以下三点新知
虽然之前管理过社群,有那么丁点儿的经验,但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就是“ 空杯心态”。把杯子里原来的水给倒掉,不断删除那些过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否则,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就会被一些无用的东西塞满而死机。所以我也把这次学习叫做“从零开始学运营”。
第一点新知想清楚再去做!
前段时间呢,我整个人都处于情绪低沉期,手头上的事情非常多,但是都提不起劲去做。我又不爱拖延,看着这些事堆着自己的内心是非常着急的,却不知道该做些啥,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当时正值第一期写作训练营开课,学长见我状态不对,也跟我私聊了好几次。学长还没说完,我就立马回复“学长,从明天开始我也和大家一起听课写作业!每天打卡!”当时自己语气信誓旦旦,但其实我自己内心是抗拒的。学长也是非常懂我的,直接回复了:“木易啊,这些你都不用做,你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比如说你学运营,那你该怎么去学?这些你得自己先想清楚。”
我确实想了许久,几乎整个课程期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要不要学运营?学长说要给我报课我都在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走这一条路,能不能学好?当第一期写作课程结束后,第二天上午我特意去逛了朋友圈,看到许多学员都发了结营感悟,言语充满了感激。那一刻让我想通了许多事情,也看到了做这件事的价值,更加坚定了学习运营的决心!
所以,做事前,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去做,这样也会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
第二点新知付费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
前几天跟悦己聊天的时候,我说自己最近就像一个“小偷”,每天偷学点别人的东西。别人开营流程我收藏了,助教仪式我截图了,连发个群公告我也复制粘贴到文件夹……只要我们没有的他们有的都给“偷”过来。
悦己回答我说:“没事儿,我们这都是付费学习,又不是去偷人家的东西,他们这个东西也很有可能就是他们报过更高级的课程,然后总结出来,变成他们自己的。”
末了还加了句:“ 真的不是说咱们笨呢,或者怎么的,不够努力,是因为咱们见识的太少,所以很多东西玩儿法都不清楚,就是去一两个这样式儿付费的训练营,忙完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在做事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走出去多向别人学习,并且要跟着专业的人去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 并没有绝对的专业与不专业,当我们把自己看成不专业的时候就永远专业不起来。先把自己看成专业人才,再去向专业的发展。
如果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先包自己包装成这类人;如果想在某领域或者某方面变得更加专业,那就去跟着这方面更加专业的大神学习。
第三个新知扎实积累,提升能力!
“任何领域的新人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扎扎实实的积累和培养一些能力,而绝不是一上来就去追求大量的方法论。” 扎扎实实的积累会让我们走得更稳健甚至更远些。相信写作的朋友都明白这个道理哈,写作前期需要大量的输入,后期的产出也才会源源不断,用之不竭。
方法技巧要不要学?肯定要学,但是这些都只是为了提升,让自己更上一层阶梯。不是学了技巧就全是干巴巴的方法论,积累不够,怎样都会枯竭的。
用学长的话来说就是“先猥琐发育,苟到最后”。
三、任何人都应该懂得的运营交往模式
运营可分为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但其实会发现无论做哪一方面的运营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包括在运营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就是为了获取用户增长,做好用户维系。运营的最好境界其实就是“感情运营”。
如今有很多会介意提到“情怀”这个词,但当你对自己的工作都无法产生感情,又如何说服自己去认真地、踏实的做好它呢。“情怀”——是你工作的出发点,就代表你热爱你所做的工作,并且会为之奋斗。
如果说运营就是与人打交道,那在这过程中有哪些交往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呢?
① 用户至上原则
先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做用户?这个概念 并不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用户资源,而在于有多少用户认识你,甚至非常喜欢和你聊——用户真正打心眼里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知心人,觉得你靠得住。不是说你去给用户讲一大串大道理,整天把“用户至上,用户为王”挂在嘴边,而应该帮用户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
一个从来没跟用户认真交谈过的人,是没资格谈运营的。之前我一直会觉得和人交流太难了,尤其是和陌生人交流,更难了。总是觉得找不到话题,太尬了。就像这次写作课程还没开始学长就给我说,让我和学员经常沟通。但我一想,八十多个人……我和大家也不熟呀,那不尬聊么?只有每次学员有问题的时候才去联系“最近怎么啦?是不是有啥事呀?” 这种感觉就是很刻意。
课程结束后看许多人的朋友圈,去给他们点赞,评论甚至是私聊,突然会发现,(⊙o⊙)哇,这个人蛮有趣的,和人聊天也是如此美好。这里也要提到的一个点是“一对一链接”,和他聊天之前呢先去翻看下他的朋友圈,看看他最近的动态,关注哪方面的内容……这样也会大致了解一个人,再去聊天时也能聊开,别人甚至会觉得你很用心。
所以以后想要和谁打好关系,记得私聊,偶尔一个小礼物,小惊喜也会给友谊加分。不过与人交流谨记真诚而走心。
②同理心(换位思考)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是指我们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特别是当你不理解别人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一定要这样要求时,你试着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一下,自然就会明白了。
换位思考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尊重别人,相信别人,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③学会感恩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让我养成读书习惯,学会写作,把我带进互联网的恩师——怀左学长。从2017年认识他至今,是他一直带着我做事,即使我做得不够好,也从未放弃过我,而且是一直投资我。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好一件事的必要条件: 务实、自律、付出!
就像我学三节课的运营课程,是他付费让我去学习,给我机会管理社群,给我寄各种好书,修改我的文章,带着我突破。也是由于他,你们才认识了今天的我,我才有机会认识如此优秀的你们。非常感激学长������
现在网上的负能量太多了,很多人在私下里讨论生活如何如何糟糕,老板如何如何苛刻,同事如何如何不好,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坏的习惯——你要知道抱怨、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它能让你的心情变得更糟不会好。我们都知道“ 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是你的全部,是你的现实”。
希望大家也能够学会感恩,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那些美好事情。无论做什么都是如此,做运营也是一样,学会感恩用户。因为懂得这点,才会真正地学会尊重他们。学会感恩,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学习运营是我的一个开始,不过正是由于这个新的开始,让我找到了状态,找回了自己。学长和悦己都说我最近像是“开悟”了般,确实如此,这种改变是很明显的,我自己都能感受到我的变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哈~也希望自己这种状态能持续下去。
我愿意做这样一件事情,并且自身不断长大,是因为我觉得做这样一个写作训练营不仅仅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如何如何写作,而是说在学习写作的同时,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包括认知上的改变,思维上的突破。因为今年我们给自己的主题是——蜕变。也希望有机会能和大家一直蜕变。
祝愿我们最终能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若是现如今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继续往前走吧,因为走着走着就会看到光明。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极致运营需要系统化学习和全局化努力
有天朋友看到公众号上的交换链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们有那么多的粉丝,何必和他们交换呢?我回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交换链接把行业的一系列公众号推荐给自己的粉丝可以达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对于各位关注我们 ...
运营课程,极致运营需要系统化学习和全局化努力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