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2)在疚深悟修 言行方忠壮(下)

产品运营技巧分享 278 0

「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2)在疚深悟修 言行方忠壮(下)-第1张图片-90博客网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通拓、安克创新入局代运营,大卖的尽头终将是服务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雨果跨境“每一个行业里都有代运营,国内有抖音、小红书、淘宝代运营,专业的代运营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抓住某个新兴渠道,跨境电商这块只不过是在去年上半年突然火了,逐渐也吸引了不少大卖。” ...

APP运营,通拓、安克创新入局代运营,大卖的尽头终将是服务商?


「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2)在疚深悟修 言行方忠壮(下)-第2张图片-90博客网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即是仕止久速。”

“古之人,修身见于世,非诚不能。

诚则贯微显,通天人。

一世不尽见,百世必有见者。”

“圣人之死,还之太虚,

贤人即不能无物,而况众人乎?”

“实变气质,

方是修身。”

“‘士憎兹多口’,则何以故?曰:

持介行者,不周世缘;

务独立者,不协众志。

小人相仇,同类相忌。

一人扇谤,百人吠声。

予尝身试其苦者,数矣。

故君子观人,则众恶必察,

自修惟正己,而不求于人。”

“待小人尤宜宽,乃君子之有容。

不然,反欲小人容我哉?”

“中者不落一物,

庸者不遗一物。”

“随事无私,皆可尽性至命,

而忠孝其大者。”

“平日操持,非实试之当境,决难自信。”

“隐恶扬善,圣人也;

好善恶恶,贤人也;

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

颠倒善恶,以快其谗谤者,小人也。”

“赴大机者,速断;

成大功者,善藏。”

“同时中庸,

而君子小人之别,微矣哉!”

【解曰】

(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即是仕止久速。

译文:“苍鹰在天空中凶狠地飞翔,游鱼在深潭里不安地跳跃。”就是仕途终止时机,时间或长或短,或快或慢 。

赏析:

《中庸》云:“《诗》 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子思所作《中庸》引用 《诗经》诗句,苍鹰在天空中凶狠地飞翔,游鱼在深潭里不安地跳跃,是说君子对于天上水下都能明察秋毫,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君子之道,从夫妇之道开始发端,以致达成最高境界,能够明察天地自然,人间社会。

《诗经·大雅》旱麓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苍鹰在天空中凶狠地飞翔,游鱼在深潭里不安地跳跃。和乐平易正人君子,为何不去立身行事?

《易经》乾卦,九五爻辞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在天空 飞翔,利于出现大人。

何为大人?乾卦 《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无论先天或后天的天道,尚且不能违背它,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鬼神啊!

乾卦九四爻辞云:“或跃在渊,无咎。”龙在深潭里跳跃,没有过失。

由此可以看出,龙在天空飞翔,圣贤就会出现;龙在深渊跳跃,也没有很大过失,适得其所,适得其时,这是正常状态。但是,如果苍鹰在天空飞翔,游鱼在深潭跳跃,非得其所,非得其时,这就是非常状态。

苍鹰平常都在树林 栖息,而在天空乖张凶狠地飞翔,预示即将攻击猎物;游鱼本来应该遨游深潭,而在深潭里肆无忌惮地跳跃,预示打破了已有的宁静。“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好比出现奸臣小人,飞扬跋扈,上蹿下跳,正直的官员仕途终止的时机来到了,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动。

(二)

古之人,修身见于世,非诚不能。

诚则贯微显,通天人。

一世不尽见,百世必有见者。

译文:古代圣贤,修身展现于人世,没有真诚是不可能做到的。真诚就能够贯穿精微与显赫,通达天道与人事。一个世代不能完全能够展现,百世千年必然能够见到这样的真诚之人。

赏析:

诚,即真诚,诚实,诚恳。在《中庸》《大学》《孟子》《庄子》里面,关于“诚”有很多经典论述。

子思《中庸》第二十章云: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子思说,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平民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内心不真诚,就不能顺从父母。自身内心真诚是有途径的,不明晓善良,就不能自身内心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法则;做到真诚,是人事的法则。真诚,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做到真诚,就是选择善良,并且坚持做下去。

《中庸》第二十一章云: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子思说,由真诚达到明晓事理,这就叫做天性;由明晓事理达到真诚,这就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晓事理,明晓事理就会真诚。

《中庸》第二十二章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子思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发挥天赋的本性,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够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才可以与天地并列。

《中庸》第二十三章云: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一等圣人得道尽性,天地并列,自身真诚。子思说, 次一等真诚的贤人,偏曲 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贤人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昭然显著,昭然显著就会光辉明亮,光辉明亮就会兴起行动,兴起行动就会发生变革,发生变革就会感化他人。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众人。

《中庸》第二十四章云: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著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至诚如神。”

子思说,最真诚的境界,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必定有吉祥前兆;国家将要衰败,必定有妖孽作怪。它呈现在蓍草龟甲的占卜上,体现在人们身体仪态动作上。灾祸福报要来临时,善良的人一定会提前知道,没有善良的人也一定提前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诚,如同神灵一般。

《中庸》第二十五章云: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子思说,真诚,是自己成全自己;大道,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真诚,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真诚是发自本性的德行,符合外部与内部的规律大道。因此,真诚适合在任何时候实行。

《中庸》第二十六章云: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子思说,最高境界的真诚永不休止,永不休止就会持续长久,持续长久就会具有效验,具有效验就会深远无穷,深远无穷就会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够负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深远无穷,因而生成万物。博大深厚与大地相配,高大光明与苍天相配,深远长久能够无穷无尽。只有这样真诚,不表现也会显著,不行动也有改变,不作为也会成功。

《中庸》第三十二章云:

〔一〕

“唯天下至诚,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子思说,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宏大经纶,树立天下的伟大根本,认识到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二〕

“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子思说,这需要什么依凭呢?如仁爱那样诚挚,像潭水那样幽深,似高天那样广阔。如果不是固有聪敏明察、非凡智慧、达到天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诚呢?

曾子《大学》云: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想要端正自己心念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识真诚;想要使自己意识真诚的人,则先要自己达到认知。认知达到后,才能意识真诚;意识真诚后,才能心念 端正。

《大学》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真诚自己的意识,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喜爱和颜悦色,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自己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干坏事,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中真诚,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慎重。

《大学》云,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滋润身躯,心胸宽广,身体健康,所以君子一定要真诚 自己的意识。

《孟子》离娄上第十二章,孟子曰: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此段与《中庸》第二十章的论述,基本一致。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平民百姓就无法治理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父母不能让双亲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父母高兴是有办法的,首先要诚心诚意,如果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良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真诚,则从未有过能够感动人的。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云: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

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

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

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

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

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

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

庄子借渔父之口说,所谓纯真,就是精纯真诚的极点。没有精纯,没有真诚,不能感动打动别人。因此,勉强哭泣的人,虽然外表悲伤其实并不哀痛;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风;勉强亲热的人,虽然欢笑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伤,没有哭声而哀痛;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风凛凛;真正的亲近,没有欢笑而和睦。纯真存在于内心,神情流 露于外在,这就是尊贵 纯真 。以此应用于人情事理,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佐国君,就会忠诚贞洁;畅饮美酒,就会欢心快乐;居丧守制,就会悲伤哀痛。忠诚贞洁,以建功立业为主旨;畅饮美酒,以欢心快乐为主旨;居丧守制,以悲伤哀痛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舒心为主旨。建功立业 的 成就是否完美,不必局限拘泥于一件事迹;侍奉双亲,以适意舒心为标准,因而不必考察儿女的所作所为;畅饮美酒,以欢心快乐为标准,不必挑选装酒器具;居丧守制,以悲伤哀痛为标准,不必责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上天,自然而然也就不可改变。因此,圣哲的人,总是效法天地,尊贵纯真,不受世俗的拘束。愚昧的人,正好与此相反。

上述经典著作中,关于诚、真诚、意诚、诚意的论述,各有特色,含义深刻。

《中庸》里所讲的内容尤其丰富,最为透彻。只有真诚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圣人本来真诚,普通人要做到真诚,就必须选择善良,坚持做下去。由真诚到明晓,是人的天性;由明晓到真诚,这就是教化;真诚就会明晓,明晓就会真诚。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才能发挥众人的本性,才能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才可以与天地并列。贤人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就会昭然显著,就会光辉明亮,就会兴起行动,就会发生变革,就会感化他人。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众人。最真诚的境界,可以预知未来。最高境界的真诚,如同神灵一般。真诚,是自己成全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真诚,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真诚是发自本性的德行,符合外部与内部的规律大道。真诚适合在任何时候实行。最高境界的真诚永不休止,就会持续长久,就会具有效验,就会深远无穷,就会博大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只有真诚,不表现也会显著,不行动也有改变,不作为也会成功。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树立天下的伟大根本,认识到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真诚,如仁爱那样诚挚,像潭水那样幽深,似高天那样广阔。

《大学》里讲到,修身为本,修身先正心,正心先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诚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诚意,勿自欺,慎独,最关键。

《孟子》里讲到,只有真诚,才能使父母 愉悦,才能使朋友信任,才能使领导赏识,才能管理好团队,成就一番事业。

《庄子》里讲到,真诚出于天性,不必矫揉造作。

张英大学士曾经创作一副对联:

“万类相感以诚,

造物最忌者巧。”

大意是说,万事万物相互感应,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真诚;创造万事万物的神灵,最忌讳的东西就是讨巧。

张廷玉大学士说,昔人以《论》《孟》二语,合成一联云:

“约,失之鲜矣;

诚,乐莫大焉。”

余时佩服此十字。

大意是说,前人曾经以《论语》《孟子》中的两句话,组成一副对联,大意是说, 约束自己,失误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呀;真诚无欺,获得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呀。张廷玉大学士时时佩服这十个字。

古代圣贤,修身为本,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真诚是做不到的。真诚,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建功立业的法宝,没有这个法宝,或许能够显赫一时,那是不能长久的。真诚能够贯穿隐幽精微与光明显著,通达天理规律与为人处事。真诚的人可能短暂吃亏,长久必然受益。一代未必能够见效,百代必定能够受益。一代人不一定能够全部看见,百代必然能够看到这样的人和事。

(三)

圣人之死,还之太虚,

贤人即不能无物,而况众人乎?

译文:圣人死后,回归虚空,贤人也不能空洞无物留于世间,何况众人呢?

赏析:

圣人从生到死,从宇宙中来,回归到宇宙中去,品德高尚,智慧超群,遵道而行。贤人生在世间,也不是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德才兼备,服务众生,美名远扬。普通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俗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路过一个地方,或者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都要严于律己,爱惜名誉,就算日后离开了,曾经的邻居和同事也会念叨你的好,只有如此,才能留下好的名声。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多做些有益于人的事。

(四)

实变气质,

方是修身。

译文:确实做到改变习气,提升素质,才是真正做到修身。

赏析:

何谓气质?简而言之,就是先天自然禀赋,后天潜移默化,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人格心理特征。变化气质,就是改变习气,提升素质。

关于修身,曾子《大学》中说得最明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皇帝,一直到普通百姓,全部都要以修身为本。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只有修身,才能身修,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想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达到身修,就是心正、意诚、知致、物格。层次分明,互为依赖。

据《曾国藩家书》记载,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信中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

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大意是说,人的气质,由于有生以来自然形成,环境造就, 本来存在,很难改变,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习气,提升素质。古代善于观察面相体态,以占卜吉凶的人,甚至说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骨相。

所谓骨相,即人的头盖骨的形状,通过它可以判断人的性格、适应性、对宗教的态度,以及是否容易犯罪等等。相书《月波洞中记》中,将人的骨相分为九种,“所谓九骨者,一曰颧骨,二曰驿马骨,三曰将军骨,四曰日角骨,五曰月角骨,六曰龙宫骨,七曰伏犀骨,八曰臣鳌骨,九曰龙角骨。”九骨丰隆耸起者,为贵相之人。

王阳明在《与王纯甫书》云: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

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

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

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

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天下事虽万变,

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

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

改变习气,提升素质,平常是看不到有什么不同,只有面对利益与损害,经历意外事故与灾难,遭受委屈与耻辱,在这些紧要关头,平时愤怒的人,到这个时候能够没有愤怒;平时忧愁惶恐、不知所措的人,到这个时候能够没有忧愁惶恐,没有不知所措,才是变化气质能够得到助力的地方,也是变化气质施展功用的地方。天下事物虽然变化万端,我所应对的方法,不外乎喜怒哀乐四种情绪。这就是做学问的要点主旨,而治理国家、执掌国政的精华,也都在这个里面。

喜怒哀乐,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或心情,喜欢、恼怒、悲哀、快乐。为学为政,处理天下万事,改变习气,提升素质,用喜怒哀乐来应对,这种方法原本出自 《中庸》首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正;表露出来但合于法度,这叫做平和。中正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平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正平和,天地便会各归其位,万物便能生长发育。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平衡哲学。

王阳明《从吾道人记》云:

“君子之学,求以变化其气质焉尔。

气质之难变者,

以客气之为患,而不能以屈下于人,

遂至自是自欺,饰非长傲,卒归于凶顽鄙倍。

故凡世之为子而不能孝、

为弟而不能敬、

为臣而不能忠者,

其始皆起于不能屈下,而客气之为患耳。

敬惟理是从,而不难于屈下,则客气消而天理行。

非天下之大勇,不足以与于此!”

君子做学问,就是追求改变自己的习气,提升自己的素质。习气素质最难改变的地方,就是客气造成祸害忧患。所谓客气,并不是有礼谦让的意思,而是指言行浮华不实,骄傲自大,并非出自真诚实力,没有相应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自傲。简而言之,客气就是待客习气,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己不能屈居别人之下,不能比别人差,于是变得自以为是,自己欺骗自己,粉饰掩盖错误,滋长傲气,终究归属为凶恶愚顽,鄙陋背理。因此,凡是世俗之人,作为子女不能孝顺父母的,作为弟妹而不能致敬兄长的,作为臣下而不能忠诚君主的,他们开始都是发生在于不能屈居人下,妄自尊大的待客习气造成的祸害忧患。惟有合乎道理就一定遵从恭敬,就不难做到屈居人下,妄自尊大的待客习气就会消去,自然天道、伦理道德就会通行。不是天下的极为勇敢的人,不能足够做到改变习气,提升素质。

王阳明《矫亭说》中提到:

“ 气质之偏焉。

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

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

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

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复为偏。

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

克以胜其私,私胜而理复,无过不及矣。

矫犹未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

故克己则矫不必言,矫者未必能尽于克己之道也。

虽然,矫而当其可,亦克己之道矣。

行其克己之实,而矫以名焉,何伤乎!

古之君子也,其取名也廉;

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

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

人的习气素质是有偏向的呀。偏向于柔弱的人,矫正用刚强,矫正过度就会傲慢;偏向于慈善的人,矫正用坚毅,矫正过度就会刻薄;偏向于奢侈的人,矫正用俭约,矫正过度就会鄙陋。凡是矫正,没有节制就会过分,过分就会又回到偏向。因此,君子论述学问,不说矫正,而说克制。克制用来战胜自私,战胜自私就会回到合理,没有过度过分,也没有不到不够。矫正,还难免臆断固执,主观武断也是一种自私。因此克制自己,就不必言说矫正,矫正不一定能够穷尽克制自己的方法途径。虽然矫正程度适当的情况下,也是克制自己的方法途径。施行克制自己的实际运用,而用矫正的名义来表达,又有什么伤害妨碍呢?古代的正人君子,他们所选取的名义是那么廉洁;后来的君子,实行运用还没有达到,而名义早先就提出来了,因此不说克制,而说矫正,也是纠正世俗的意思。

因此,确实改变习气,提升素质,才是修身。方法是读书。目标是 临危不乱,心平气和,稳如泰山。

(五)

“士憎兹多口” ,则何以故?

曰:

持介行者,不周世缘;

务独立者,不协众志。

小人相仇,同类相忌。

一人扇谤,百人吠声。

予尝身试其苦者,数矣。

故君子观人,则众恶必察,

自修惟正己,而不求于人。

译文:孟子说,“读书人都憎恶众人的议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持守孤高耿直的人,超凡脱俗,不会周全适应世间俗缘;谋求特立独行的人,与众不同,不会协同和洽众人志向。卑贱小人相与仇视,同一类人相互忌妒。一人扇动诽谤,百人随声附和。我曾经亲身经历尝试,深受其害其苦,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 。因此,谦谦君子观察看待别人,各种恶劣都必须审察,自我修身惟有端正自己,而不必苛求于他人。

赏析:

《孟子》尽心篇下,第十九章有一段对话。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

《诗》云: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

‘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在这里,貉稽对孟子说:“我貉稽被人家说了很多坏话。”孟子回答说:“没关系的。读书人都憎恶这种众人七嘴八舌的非议。《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诗经》上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周文王姬昌。”先贤对于多言赘语、闲言碎语的议论,理直气壮,坦坦荡荡。俗话说:“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歪。”

西方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自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 长诗 :

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

流行的搞笑说法还有: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追吧!

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找吧!

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让别人羡慕去吧!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卷七自省纪云,余宦游三十余载,兢兢以名节自励,而萋菲之口每攻, 其所恃。嗟嗟!“士憎兹多口”,安能免于求全之毁耶?顾毁誉二者,先圣尤加意于誉,故曰:“必有所试。”

大意是说,我在仕宦官途游历三十多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名誉和节操自我激励,而谗言妄语经常攻击,诬陷诽谤,挑拨离间,有恃无恐。可悲可叹!正如孟子所言:“读书人都憎恶这种七嘴八舌的非议。 ”怎么能够避免过于苛求全面圆满而引起的诋毁呢?回头看看诋毁和赞誉这两方面,往圣先贤尤其特别留意赞誉,因此孔子说:“必须进行考验”。

关于诋毁与赞誉,棒杀与捧杀,也是大有来历。

《孟子》离娄篇上有句名言:“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诋毁。张廷玉大学士前面曾经说过:“在《孟子》,则两者平说。究竟不虞之誉少,而求全之毁多, 此人心厚薄所由分也。”孟子在这了对于毁誉是平衡分析的,实际上意料不到的赞誉很少,而苛求完美的诋毁很多,这是人心宽厚刻薄不同,所带来的分别呀。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五章中,子曰: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我对于别人的评说,谁在诋毁?谁在赞美?都要十分在意。如有所赞美的人,必须对他进行考验。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张廷玉大学士前面也说过:“孔子曰:‘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是圣人之心,宁偏于厚。其异于常人者,正在此。 ”

孔子说对于赞美你的人,必须对他进行考验。这是圣人的心胸,宁可偏于宽厚。这正是圣贤不同常人的地方。

人们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如果能够恰当地说话呢?《论语》里面也有着精彩的论述。

《论语》乡党篇第十,第一章、第二章 曰: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訚訚 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便捷流畅,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官位较低的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他同官位较高的上大夫说话,和乐喜悦,明辨是非,刚直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他严肃恭敬,坐立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野村夫,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论语》之路篇第十三,第二十七章,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善。

东汉王符对此进行了深刻地总结,他在《潜夫论》卷八交际第三十云:

“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

又称訚訚言,惟谨也 。

士贵有辞,亦憎多口。

故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与其不忠,刚毅木纳,尚近于仁。”

孔子恭谨温顺,好像不会说话;他又侃侃而谈,和悦流畅,只有谨慎。有知识学问的人,贵在有正言相告,但也憎恨多言赘语,闲言碎语,不该说而说。因此孔子说,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宁可没有忠诚,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还是接近于仁善。

王符接着感叹道:

“呜呼哀哉!

凡今之人,

言方行圆,口正心邪,

行与言谬,心与口违;

论古则知称夷齐原颜,

言今则必官爵职位;

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

贡荐则必阀阅为前。

处子虽躬颜闵之行,性劳谦之质,

秉伊吕之才,怀救民之道,

其不见资于斯世也,亦已明矣!”

令人痛心疾首,悲哀啊!现在有许多人,言语方直,行为圆滑;口说正确,心地邪恶;行为与言语相差千里,内心与口头相违背离;谈论古人就知道称颂伯夷、叔齐、原宪、颜回,说到当今就必然看重官爵职位;虚伪空谈就懂得以道德信义为贤良,纳贡举荐就必须门阀世家、功勋阅历为前提。那些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虽然身体力行颜回、闵子骞等人的行为,磨炼勤劳谦恭的品性素质,秉承伊尹、吕尚的才干,胸怀救世济民方法途径,他们没有表现资助这个世界,也是很明白的呀。

孟子说:“读书人都憎恶众人的议论。”为什么这样讲呢?朱之冯在这里分析了多重意思。

第一, 孤高耿直的人,不肯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人,不肯妥协媚俗。众人难免议论纷纷,七嘴八舌,说三道四,甚至横加指责。

第二,卑贱小人的仇视,同僚、同辈、同行的忌妒 。主观引发议论纷纷,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甚至诬陷栽赃。

第三,一人鼓动造谣诽谤,众人跟从随声附和。如同“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一人别有用心,暗藏自私自利,众人不明真相,盲目附和,形成汹涌猛烈、排山倒海的局势。俗话说:“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后果是很可怕的。

第四,朱之冯曾经多次亲身经历这些情况,深受其害其苦,很有切身体会。

第五,告诫正人君子观察看待一个人,要审查他的各种恶劣品行。

第六,自我修身,惟有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而不必求助于他人。

(六)

待小人尤宜宽,乃君子之有容。

不然,反欲小人容我哉?

译文:对待卑贱小人尤其应当宽恕,这是谦谦君子的宽宏大量,如果不这样的话,反而还想要那些小人宽容我等君子吗?

赏析:

关于君子宽容与小人刻薄,《荀子》不苟篇第三云: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

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

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

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故曰:

君子能,则人荣学焉,

不能,则人乐告之;

小人能,则人贱学焉,

不能,则人羞告之。

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荀子说,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猜疑妒忌、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地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为卑鄙;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荀子》又云: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

辩而不争,察而不激,

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

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君子宽宏大量,但不懈怠马虎;廉正守节,但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去争吵;洞察一切,但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这可以称为最文雅,最有文德,最合乎礼义,德行完备。

《中庸》第三十一章云:

“唯天下至圣,

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子思说,只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才是耳聪目明,智慧超群,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才是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才是奋发勇健,刚强坚毅的,能够执掌天下大事;才是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才是条理清晰,细密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恕,就是宽恕,宽容。

清末两广总督 林则徐在府衙有一副题书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大海容纳成百上千的河流, 因为它有宽广容量,所以才辽阔宏大;岩石高耸,峭壁陡立,因为它没有欲壑,所以挺拔刚强。

张廷玉大学士曾经说过:“天下之道,宽则能容;能容,则物安而已,亦适。”

普天之下,人间社会,普遍真理,宽广就能容纳;能够容纳,不仅事物安然有序,而且舒适恬静。

君子胸怀广大,对待小人尤其应当宽恕宽容,这是君子的宽宏大量,否则的话,难道反过来要小人容忍礼让我等君子吗?那是不可能的。

(七)

中者不落一物,

庸者不遗一物。

译文:中和的人, 不会落下一件事物;平庸的人,不会遗失一件事物。

赏析:

先来看看“中”和“庸”两个字通常的意思。

“中”字的基本意思,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如中心,中原,中华;在一定范围内,里面,如暗中,房中,中饱;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如中等,中流砥柱;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特指“中国”,如中式,中文;适于,合于,如中看。

“庸”字的基本意思,平常,不高明的,如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庸夫,庸庸碌碌;需要,如无庸细述,无庸讳言;岂,怎么,如用讵;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如租庸调;功劳,如庸绩。

在子思的《中庸》里,可将“中” 看成“中和”,意思是中正平和,“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将“庸”当作“平庸”,意思是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也不能做到万众瞩目。

中和的人,包罗万象,全能万有, 不会落下一件事物;平庸的人,寸草必争,锱铢必较,不会遗失一件事物。

(八)

随事无私,皆可尽性至命,

而忠孝其大者。

译文:随缘遇事没有自私,全部能够穷尽本性,通达生命,而忠诚君国,孝顺父母,是其中最伟大的。

赏析:

尽性至命,出自《易经》说卦传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探究穷尽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录中的精彩对话。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

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问王阳明先生:“最崇高的善良,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阳明先生回答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二〕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治民之仁,

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 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

事君, 不成去君求个忠的理;

交友治民, 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发之事父便是孝,

发之事君便是忠,

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接着徐爱说:“就象侍奉父亲的孝顺,侍奉君王的忠诚,交朋结友的信任,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王阳明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现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奉父亲,不能去父亲那里求得孝顺的道理;侍奉君王,不能去君王那里求得忠诚的道理;交朋结友,治理百姓,不能去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任和仁爱的道理。孝顺、忠诚、信任、仁爱,都在各自心中。心即是理。没有被私欲迷惑蒙蔽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纯洁天理之心,表现在侍奉父亲上就是孝顺,表现在事奉君王上就是忠诚,表现在交朋结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任和仁爱。只在自己心中,于去私欲、存天理方面,下功夫 就行了。”

心即理,无私便是天理。遵循天理,才能尽性至命。

什么是尽性至命呢?王阳明《传习录》薛侃录“答马子莘问”中说:“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中和位育,来自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心中正平和,天地各就其位,万物生长发育。

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云:

“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

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

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

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

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

王阳明引用程颢明道先生的话:“只穷理,便尽性至命。”因此,必须行仁达到仁的极限,之后才能说穷尽了仁的理;行义达到义的极限,之后才能说穷尽了义的理。行仁达到仁的极限,就能尽仁的性;行义达到义的极限,就能尽义的性。

程颐与程颢《二程文集》卷十一及 朱熹《近思录》卷六齐家, 均载程颐伊川所作《明道先生行状》,对程颢有很高的评价,“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并说“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朱熹的学生发问,不知道孝悌怎么能够尽性至命呢?原文如下:

问:行状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 不识孝弟何以能尽性至命也?

曰:“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说了。

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命。

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

无有本末,无有精粗,

却被后来人言性命者,别作一般高远说。

故举孝弟,是于人切近者言之。

然今时非无孝弟之人,而不能尽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朱熹回答说,后人将性命另外当作一般的事情来论述。性命与孝悌,是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孝悌中就可以尽性至命。洒水扫地,酬答宾客,这些日常生活与尽性至命,也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根源与结局,没有主次先后,没有精细与粗放,却被言说性命的后来人,当成高尚远大的说教。因此举列孝悌,是对于人们非常接近的事情来说的。然而现在并不是没有孝悌的人,但他们不能尽性至命,原因是在于他们不知道。

《朱子类语》卷九十六程子之书二,又曰:

“知得这孝弟之理,便是尽性至命,也只如此。

若是做时,须是从孝弟上推将去,方始知得性命。

如‘孝弟为仁之本’ ,不成‘孝弟便是仁’ 了,但是为仁自孝弟始。

若是圣人,如舜之孝,王季之友,便是尽性至命事。”

朱熹又说,懂得孝悌的道理,即便是尽性至命,也是不过如此。如果实际操作,必须从孝悌上面进行推理,才能够懂得性命。《论语》学而篇第一,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不就成了“孝弟便是仁”,但是仁爱的做为是从孝悌开始的。如果是圣人,比如虞舜孝感天地,王季友爱兄长,就是尽性至命的事迹。

何为舜之孝?

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 ;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成为了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 文化理论。

《二十四孝》开篇即为“孝感天地”。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禽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何为王季之友?

王季,姬姓名历,季是排行,所以称季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为周太王之末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

周太王有三子,即太伯、仲雍和季历。太王以季历贤,欲立为太子。兄弟谦让,后太伯、仲雍逃到南方,以让位于弟。因此,王季友兄,成为兄弟谦让王位的著名典故。

随缘遇事无私,公正没有偏心,没有私心,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就能明白事理,遵循天理,穷尽本性,通达生命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忠孝,忠诚国家,孝顺父母。

(九)

平日操持,非实试之当境,决难自信。

译文:平常操守遵循,如果不在关键时刻当时境况 实际试验,必定难以相信自己。

赏析:

平时很出色,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不敢成功,难以自信。比如有的人平时考试成绩很好,高考却出现各种失误;有的人平时能说会道,关键时刻要他发言,要么说不出话来,要么语无伦次;有的人平时看起来相当牛气,什么都会的样子,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墨菲定律,也称墨菲定理,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是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是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关键时刻掉链子还有三种心理现象:目的颤抖,成功焦虑,自我障碍。

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

成功焦虑,指的是那些由于渴望“成功”,又无法达到,从而出现焦虑、失眠,性情暴躁,甚至免疫力愈下的状况。当我们越渴望成功的时候,往往越容易犯错误,关键在于平常心。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的时候,心理就会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

自我障碍,又叫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留有面子而产生的心理,从而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在重要的任务之前,却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故意或无意去做一些影响任务结果事情,从而可以在任务结果出来后为自己寻求开脱。

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事逢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仍从容。

前人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经历过一些事,不知道行事之难,因为经历过一些事,才知道行事之难。平常言行所表达的高尚道德情操,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检验,不要盲目自信,关键时刻,尤其是面对生死关头,能否做到,或许是个问号。

(十)

隐恶扬善,圣人也;

好善恶恶,贤人也;

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

颠倒善恶,以快其谗谤者,小人也。

译文:隐忍丑恶,张扬善良,这样的人一定是圣人;崇尚美善,憎恨丑恶,这样的人一定是贤人;能够分别善良与丑恶是否恰当的人,一定是平庸的人;颠倒善良与丑恶,用来快乐那些谄媚诽谤他人的人,一定是卑鄙小人。

赏析:

圣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德高望重,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贤人,德才兼备。

庸人,平常的人,也指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

小人,识见浅狭、人格卑鄙的人。

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恶,不好,凶狠,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

善恶,好坏,褒贬。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

辨析善恶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需要大智慧,才有判断力。平常所见所闻,往往失真。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里面,就有很好的论述。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都应当深入辨析,如果行善而没有弄通道理,自己说是修行加持,万万没有想到是在造孽,枉费苦心,没有什么益处。

什么是真善假善呢?

有益于他人是善,有益于自己是恶。有益于他人,那么打人骂人都是善;有益于自己,恭敬对人、礼貌待人都是恶。因此人们行善,利益他人就是公正,公正就是真善;利益自己就是自私,自私就是假善。还有根植内心的善是真善,沿袭他人、装模作样的善是假善。再如没有目的而做出来的善是真善,有目的企图而做出来的善是假善。

什么是正善邪善呢?

端即正直,端善即正善;曲即邪僻,曲善即邪善,进而为邪恶。惟有从内心深处源头上,最隐约细微的地方,或者说隐私,纯粹是济助世人的发心,就是正善;假如有一丝一毫媚世随俗的发心,就是邪善。纯粹是友爱众人的发心,就是正善;有一丝一毫愤恨世事的发心,就是邪善。纯粹是恭敬他人的发心,就是正善;有一丝一毫玩世不恭的发心,就是邪善。

什么是阴德阳善?

凡是做善事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善事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上天会报偿;为阳善,享受世间名誉。名誉也是福报。名誉,是创造万物的神灵所忌讳。世间享受盛名,而名不副实的人,大多会有料想不到的灾祸。人没有什么过错,意外遭受丑恶名声,他的子孙往往迅速发达。阴德阳善之间的事情,是非常细微的。

什么是善与不善呢?

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从其他诸侯那里赎回奴隶,都能从官府得到奖金。孔子弟子子贡 富有,赎回奴隶不接受政府奖金。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这个人送牛感谢他,子路接受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奖金,无私奉献,是最好的;子路接受了牛,有偿服务,是卑劣的。而孔子赞赏子路收牛,而责备子贡放弃奖励。因此我们知道,人们做善事,不仅要看现在当下,而且要看沿袭的弊端;不仅要看一时,而且要看久远;不仅要看自己一人,也要看社会大众。现在当下虽然是善的,但它的沿袭的做法,完全可以祸害他人,那么看起来象善,而实质上不是善;现在当下虽然不善,而它沿袭的做法,完全可以济助他人,那么现在当下虽然不是善,而实质上是善。其他还有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当仔细辨别选择。

什么是善恶偏正呢?

人们都知道,善为正,恶为偏,但也应该知道,以善心行恶事,是正善中有偏恶;以恶心行善事,是偏恶中有正善。

什么是半善满善呢?

勤奋积德行善,就是满善;松懈不知积累,不会圆满。富贵人士,千金散财,只不过是半善;穷困平民,零钱布施,也是满善,济世当济万世,以致无穷,在于发心真诚,功行圆满。 做善事而内心没有执着于善,随缘成就,都会得到圆满;如果内心执着于善,虽然终身勤劳奋勉,也只不过半善而已。比如用财物接济别人,内里不看重自己,外面不看重别人,中间不看重财物,这就是所说的施空、受空、施物空等三轮体空,这就是一心清净。那么,升斗粟米可以种植无边无涯的福报,些许钱财可以消除万世千劫的罪孽。倘若执着于善的心,没有忘却,虽然布施黄金万两,福报不会圆满。

什么是大善小善呢?

立志在天下国家,做善事虽然少,功德大,福报多;假如立志在自己一身,做善事虽然多,功德小,福报少。

什么是难善易善呢?

古代儒家人物说,克制约束自己,必须从最难克制的地方,开始行动起来。孔夫子论述要做到仁,也说要先从难处开始。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因此上天降临的福报也丰厚。凡是有财有势的人,立德行善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就是自暴自弃;贫苦微贱的人,行善积福都很困难,困难而能做到,那是最可贵的。

善行无穷无尽,主要是在十个方面: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不同的人,对待善恶也有不同;对待善恶不同,成就不同的人生境界。圣人得道,隐恶扬善;贤人明理,好善恶恶;庸人平常,分别善恶;小人卑鄙,颠倒是非善恶。

(十一)

赴大机者,速断;

成大功者,善藏。

译文:奔赴关键时刻的情况下,应当快速抉择,当机立断;成就伟大功业的情况下,应当善于隐藏,功成身退。

赏析:

机,即为时机,机会,也就是关键时刻。

功,即为功业,功绩。

“当机立断”与“功成身退”,这两个成语,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当机立断,就是紧要时刻,抓住时机,立即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功成身退,就是大功告成之后,自行归退,善于隐藏。《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十二)

同时中庸,

而君子小人之别,微矣哉!

译文:同时遵循中庸,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那是很微小的呀!

赏析:

君子指品行兼好的人,也指地位高的人,或称大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又指地位低的人,或指平民百姓。

儒家说,君子各种好,小人各种不好。道家说,老天的君子,就是人世间的小人;相反,老天的小人,便是人世间的君子;不要做君子,也不要做小人。佛家说,君子智慧,小人愚昧,小人开悟即为君子。

君子和小人,儒家强调差别对立,道家强调对立统一,佛家强调相互转化。在现实中,人们通常 都觉得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一些人,有时表现为君子,有时有表现为小人;还有一些人,既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甚至某些人,心里住着一个小人,外面表现为一个君子。论述君子小人的文章千千万万,朱之冯通过对中庸之道的践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平和,平衡协调,总结出君子与小人区别很小,或许从方法层面,或许从道德层面,或许从表现形式,或许从具体内容,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来看看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部分论述。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 君子的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换句话说,君子中庸之道,立身行事,合乎时宜,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小人借助中庸,以中庸的名义,飞扬跋扈,肆无忌惮。

《中庸》 第十四章云:

“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使命,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幸运。

《中庸》第三十三章云: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的为人之道,默默无闻,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昙花一现,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大学》第二章云: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在家里闲居,就会做坏事,没有什么坏事是他做不出,当他们看到君子,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设法显示自己的伪装美善 。

《大学》第四章云: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主贵族,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这样前代君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

《大学》第十二章云: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掌管国家大事,只致力于财富运用的人,这一定是来自小人。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天灾人祸的损害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零售客群经营渠道转型 银行加速APP平台改造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日前,工信部发布2021年第十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家银行旗下APP被点名。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10余家银行APP应用因违规手机个人信息等问题被点名整改。随着手机银行APP监管的 ...

APP运营,零售客群经营渠道转型 银行加速APP平台改造

标签: APP运营 「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2)在疚深悟修 言行方忠壮(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