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优秀的女企业家,她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说起她的名字,许多人更是听的耳朵都起了茧。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球商业女强人50强”、“世界十大具有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
当然,这还只是她诸多荣誉中的一小部分。
这个江南女子,刚起来,就是“铁娘子”本娘,目光如炬,口才滔滔;
柔起来,穿长裙,化淡妆,眉眼含笑,马上变身平易近人的“大网红”。
亦刚亦柔,可伸可屈,她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书写了一部灿烂的商业传奇。
她用11年的时间,从一个半路出家的高龄销售员,长大为公司老总。
随后,她又用11年的时间,从公司老总长大为集团一把手……
再往下看,不用我说出名字,许多人就能猜出她是谁。

(董明珠)
当初,那个在珠海名不见经传的海利空调厂,因为接纳了她,如今已成为世界知名的G力集团,年销售额达1700亿元,纳税额超150亿。
她,是传奇女子董明珠,在商海的风口浪尖上起起伏伏,却一直保持身姿稳健。
只要她在,她带领的公司,话题度就一直都在。
当被问及和公司的关系时,董明珠曾直言:
没有G力就没有我,但没有我也没有G力。
霸气如她,才有勇气和魄力说出这样“狂妄”的话。
而“狂妄”的背后,是因为她有这个实力和能力。
是啊,30多年来,她和公司早已融为一体,共同长大,彼此成就。
如今收获的,是双赢。
盛名之下,董明珠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霸道总裁、铁娘子、打手……
这些评价,无一例外地都和“强硬”有关。
但其实,董明珠的经商之道,不只是不留情面的硬刚,还有合作共赢的柔和。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商界才女,是怎样凭着左手刚右手柔,打出了自己和公司的一片天。

1954年8月,董明珠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家中有7个孩子,董明珠是最小的那个。
在重男轻女思想还很盛行的年代,董明珠的家庭可谓是一股清流。
不管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都对家中最小的她宠爱有加。
上小学后,董明珠是个从来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和所有人的学生时代一样,董明珠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谈论梦想。
女孩子的青春期,大都向往美,渴望关注,想当“明星”,光彩耀人。
而董明珠的梦想,却是长大之后要么当老师,要么当军人。
许多同学认为,不论是吃粉笔灰的老师,还是穿着肥衣阔裤的军人,和“光彩耀人”没有一毛钱关系。
董明珠却认为,老师能教书育人,军人能保家卫国,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原来,打小时候起,董明珠就在心中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而这种情怀,正是她的“刚”蔓延长大的土壤。

(年轻时的董明珠)
1975年,21岁的董明珠从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分配到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工作。
手捧铁饭碗的董明珠,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家里的天有丈夫撑着,董明珠欣欣然地做着“模范妻子”。
每天一下班,她就兴冲冲地去买菜做饭,从来不让丈夫插手。
每每看到丈夫大口大口吃她做的饭时,董明珠就会倍感满足。
做家务和做饭,也曾经是她身为人妻最甜蜜的享受。
这种享受,是许多真心爱过的女人,都曾体会过的心情:
只要和他在一起,做什么都是开心的。
几年后,董明珠的小家庭,从幸福的二人世界变成了温暖的三口之家。
儿子东东的到来,让日子变得更有奔头。
原本以为,生活依旧会按部就班,三口之家的平淡生活会一直延续。
可是,就在东东2岁时,董明珠的丈夫因病去世。
那一年,她刚刚30岁。
丈夫的离开,对董明珠来说,如同天塌了一般。
爱的人离开了,肩上的担子重了。
心里的疼痛还未平复,就必须打起精神,想着怎么去应付生活。
可即便生活不易,她也不愿为了找个依靠而再婚。
她独自一人扛起生活的担子,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6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下海”成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万元户”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嚯嚯”地冒头。
很多手握铁饭碗的公务员,不再把几十上百块的月收入当成香饽饽,纷纷辞职,下海经商。

(董明珠和儿子、母亲)
彼时,已经36岁的董明珠,也有了“下海”的打算。
虽然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可主意已定的董明珠,依然选择了南下打工。
我们常说,35岁是职场的分水岭。
对于36岁的董明珠来说,她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那时候,有一句俗语在全国流行,那就是“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董明珠南下的目的地,也是广东。
她在广东的第一站,并非珠海,而是深圳。
她的第一份工作也不是销售员,而是坐办公室的行政人员。
工作几个月后,董明珠发现,深圳不是她喜欢的城市,工作也不是她想要的工作。
一次机缘巧合,董明珠到了珠海,并对这个城市一见钟情。
她迅速辞去深圳的工作,决心到珠海“发展”。
因为不喜欢枯燥繁琐的行政工作,董明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到海利空调厂做销售员。
自己是没有任何销售经验的中年妇女,产品是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奢侈品。
董明珠的这个选择,怎么看都有点不靠谱。
更何况,那还是个销售行业野蛮生长的年代。
很多时候,卖东西拼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业务员的酒量,甚至是女业务员的色相。

(董明珠)
在这一行业潜规则面前,董明珠更像个“异类”:
酒桌上从不喝酒,也坚决不出卖色相;
和经销商谈生意时,“丁是丁,卯是卯”,不知道变通。
当同事们都在背地里议论,用不了多久,她就得辞职走人时,董明珠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研究”她所销售的产品。
很快,她就对空调的材质、型号、特色了如指掌,还学到很多空调安装、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入职半年后,销售员中的“异类”董明珠凭借过硬的业务知识,成功签下300多万的单子。
这哪儿是什么“异类”,明明就是“战斗机”。
没过多久,厂里驻安徽的业务员辞职,董明珠自告奋勇,去补了空缺。
网上流传很广的“董明珠向无赖经销商催债,40天讨回42万货物”,就是发生在她去安徽任业务员期间。
通过讨债事件,很多人对董明珠的坚持、强硬、智慧赞赏有加。
其实,这里面的“隐情”,更让我们看到了董明珠的格局和担当。
当初,无赖经销商拖欠的42万货款,并不在董明珠的“任务清单”里。
毕竟这是发生在上一任业务员任职期间,新到任的董明珠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将它封为死账。
更何况,即使这42万元追回来,董明珠也拿不到任何提成。
如此看来,董明珠追债只有两个后果:
一是费时费力,债讨不回来。
二是拼尽全力,债追了回来,自己却一分钱提成拿不到。
要知道,那时候42万元的销售额,提成得在8万多块钱。
而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的月平均工资才200块钱左右。
所以,董明珠讨债,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可她偏偏这么做了。
因为在她看来,这42万是厂里的钱。
自己既然是厂里的员工,就要一切以厂里的利益为重。
她可以不要8万多的提成,但绝不能让厂里损失40多万的货款。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才坚定了董明珠要债的决心。
通过40多天的斗智斗勇,她终于要回货物避免了损失。

(董明珠)
而这个信念,也成了日后董明珠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原则”。
那就是:不看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放大公司的利益。
这次要债,可以说扭转了厂里所有业务员,日后在销售中的被动局面。
那就是:先打款后发货,绝对不能赊账。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销售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天介绍3种最常用的销售技巧
这是一个销售为赢的时代,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职业的含义,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时不时就有朋友不断向你推销这推销那的,销售中的销售技巧特别多,今天就说三种销售员最常用方法。一、分解法周正是个大学生,因为学 ...
销售业务,销售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天介绍3种最常用的销售技巧

现在看来,买卖过程中“先打款后发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刚刚快速起飞的那个阶段,这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尤其对厂里没什么名气的小品牌,更像是痴人说梦。
毕竟,连当时的空调大品牌,乃至整个空调市场,都是“先货后款”的代销制。
可吃够了讨债之苦的董明珠,却要坚决执行“先款后货”。
当经销商听董明珠说出“先款后货”时,他们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客气一点的直接拒绝,不客气的先骂她一顿再拒绝。

(董明珠)
在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董明珠终于遇到了“知音”——一个女老板,同意付20万货款订货。
其实,这个女老板并非是对厂里的空调多么认可,更多的是出于对董明珠的认可。
而且女老板的态度也相当佛系,表示“先订20万试试,好销的话以后就多进,不好销的话以后就不进了”。
但是,董明珠却不这么认为。
人家订货就是在帮她,她怎么可能会让空调“不好销”呢?
拿钱走人,对卖出去的产品不闻不问,这不是董明珠的风格。
刚硬的董小姐,再次展示出了春风化雨、知恩图报的柔情。
她把自己和经销商“绑”在了一起,想办法帮着他们卖货。
很快,20万的货物销售一空。
董明珠的这种双赢思维,也成了她日后叱咤商场的法宝之一。
虽然入职刚刚两年,董明珠已经是厂里妥妥的销冠,个人年销售额占厂里总销售额的八分之一。
两年后,这个比重增长到五分之一。
彼时,董明珠的年收入已达上百万。
同年,厂里被同行“挖墙脚”。
其实,董明珠也是同行垂涎已久的“墙角”。
对方甚至开出了200万年薪的优厚条件,但董明珠不为所动。
后来,同事们顶不住诱惑,厂里就发生了震惊业界的销售员“集体辞职”事件。

(董明珠)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董明珠临危受命,晋升为公司经营部部长。
说是“晋升”,收入却大打折扣,年薪从原来的上百万掉到了只有十几万。
有人说她傻,可董明珠心里深知什么叫“唇亡齿寒”。
所以,在公司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义不容辞。
她始终践行着从业以来自己定下的原则:
不看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放大公司的利益。

进入管理层的董明珠“膨胀”了。
她给经营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有违反,轻则挨批,重则罚款。
有位同事违反纪律,上班吃东西,董明珠毫不留情地罚了她100块钱。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00块钱可谓是一笔巨款。
除了在同事面前“膨胀”,在提拔她的老总朱江洪面前,“翅膀”也硬了起来。
一直以来, “先货后款”的销售方式给公司的财务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不光账目不清,死账坏账也很多。
董明珠一边想办法清理坏账,一边在公司全力推行“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
就在此时,一个欠公司200多万的经销商,找到了老总朱江洪。
希望能先拿货,卖出之后新账旧账一起结。
抹不开面子的朱总找到董明珠,想让她开这个“绿灯”。
没想到,董明珠一口拒绝,丝毫没给这位伯乐面子。
不光是同事面前,就算是家人出面,董明珠同样“不买账”。
当年,公司产品的销售市场大火,经销商为了能早拿货、多拿货,辗转找到董明珠的哥哥。
并承诺每拿到100万的货,就给董明珠的哥哥3万块钱。
这样的“暗箱操作”神不知鬼不觉,似乎合情合理。
可在董明珠这儿行不通,因为这会损害到其他经销商的利益,进而影响公司的利益。
所以,当哥哥找到她时,董明珠当场拒绝,哥哥也因此和她绝交长达20年。

(董明珠和雷军)
或许,在外人看来董明珠确实“膨胀”了。
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不是膨胀,而是坚守。
她所坚守的,是从入行到现在,绝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原则。
2001年,董明珠开始担任公司总经理。
仅仅4年的时间,公司销售额从70亿一路飙升至230亿,销量超过韩国某大品牌,坐上了空调行业世界销售冠军的宝座。
公司产品在董明珠的带领下,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耀眼成绩的背后,除了得益于董明珠先进的销售理念,还得益于她一直在推动的产品质量发展和技术革新。
业务员出身的董明珠,深知产品质量对品牌的重要性。
为了把控产品质量,她甚至建成了业内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对每一个进场的零件进行重重筛检和检测。
董明珠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让质监机构都刮目相看。
别的企业都希望质监机构能够高抬贵手,而董明珠却告诉他们:
对我们的产品质量,越苛刻越好。
正是因为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才有了如今公司品牌对消费者承诺的“十年保修”。
除了产品质量,技术革新也是董明珠一直关注的重点。
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大研发预算,而且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仅2017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合计超过200亿元。
截至2021年3月,公司累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件。
如今,掌握空调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了公司最大的底气。
众所周知,在董明珠的带领下,公司品牌不仅长大为一个民族品牌,也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

(董明珠)

从2012年开始,公司迎来了真正的“董明珠时代”。
她凭借坚持原则的强硬和对人才包容的柔和、对科技创新的刚硬以及合作共赢的柔和,带领公司走上了一个新高度。
2015年,公司首次挺进全球500强,位列第385位,这也兑现了董明珠当初的“豪言壮语”。
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年有人要9亿元把公司卖给国外,并承诺给董明珠8000万年薪。
而她当场拒绝,并放话:今天你是世界500强,明天我未必就不是世界500强!
她用了10年的时间,把当初那个价值9亿元的厂子,打造成了如今资产上千亿的世界500强企业。
2016年,董明珠卸任集团董事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电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中。
如今,公司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空调制造企业,而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
旗下有11个子品牌,除了涵盖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类品牌,还囊括了压缩机制造、电工、电子、电机、智能装备、精工铸造、精密模具等领域。
可以说,覆盖了从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下游废弃产品回收的全产业链条。
董明珠也成了公司行走的“招牌”。
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销售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2020年一季度,公司的利润锐减70%。
很快,深谙销售之道的董明珠,把“董明珠”这个IP和公司产品捆绑,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流量。
同年,公司在线上线上双轨打造董明珠店,董明珠也开始试水直播,亲自带货。
虽然第一场直播仅以23万的成交额“落幕”,引来众多网友的非议。
但15天后,董明珠开始第二场直播,3个小时的销售额就突破3个亿。
2022年2月28日,董明珠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开始了新一个为期3年的任期。
在采访中,董明珠表示,公司要保持稳健发展,而这三年的重点也放在了三个板块之中。
分别是智能家居、装备领域及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同时表示,新能源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董明珠)
对于今年已经68岁的董明珠来说,不可避免的会被问到接班人的话题。
在她看来,“有忘我的精神,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是接班人的先决条件。
其实,这不光是董明珠选接班人的先决条件,也是30多年来,董明珠立足公司、闯荡商场的“秘密武器”。
这个把江南女人的“柔”运用到极致,总是用“刚”示人的女人,商场已然成为她的人生主场。
作者:朱小鹿&桃小妖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
如何进行SaaS市场研究以创建销售解决方案?
编辑导语:市场调研在SaaS市场工作中是尤其关键的,那么正确的SaaS市场调研的步骤或者思路是怎样的呢?本文作者带我们一起解答,讲述了有关市场调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上周 ...
销售业务,如何进行SaaS市场研究以创建销售解决方案?
标签: 销售业务 南京单亲妈妈 36岁才做业务员 8000万年薪挖不走 为啥